簡介 :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于1956年由上海醫學院兒科系遷渝創建,是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綜合性兒童醫院,最早被國家授予兒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博士后流動站,是首批兒科學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擁有重慶市兩個重點實驗室、重慶市干細胞治療工程中心;是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三八”紅旗單位、全國優秀衛生計生機構、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和全國醫德建設先進單位。在全國最佳醫院排行榜中位居兒童醫院前列,在2014年首次發布的中國醫科院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中,重慶兒童醫院兒科學排名第三位。
醫院宗旨:提供兒童醫療服務,開展醫學研究,培養兒科醫學人才;醫院院訓:嚴謹、求實、創新、奉獻;醫院發展定位:立足重慶,面向西部,輻射全國,走向世界,建設國內前列、達國際先進水平的兒童醫學中心,以領先的科研、教學和創新技術水平促進醫學事業進步,推動兒童健康事業不斷發展。
醫院現有員工2714名,博士生導師26名、高級職稱專家25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5名。是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外科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華兒科雜志》、《中華小兒外科雜志》副總編及國內10余家雜志副總編和編委單位;全國統編教材《兒科學》第六、七、八版教材主編、副主編單位。全國高等學校普通高等教育兒科專業“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兒童保健學》第三版、《小兒外科學》第五版和《兒科人文與醫患溝通》主編單位;《小兒傳染病學》第四版、《兒科雙語教材》、《兒科醫生實習手冊》副主編單位。是重慶醫學會兒科分會、兒外科分會、康復學會、婦幼營養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
醫院本部編制床位1400張,禮嘉分院先期開放床位250張。2014年門急診量218萬,年住院病人6.5萬,外埠病人比例近40%。醫院專業設置齊全,是全國聯網的兒童急救中心、重慶市哮喘防治中心、重慶市危重新生兒及早產兒急救中心、重慶市兒童營養研究中心、重慶市新生兒篩查機構、重慶市兒童創傷診治中心、重慶市兒童五官診治中心、重慶市兒童發育行為與心理健康中心、重慶市兒童康復中心。共有43個臨床和醫技科室,重癥醫學(ICU)、呼吸、新生兒、兒外科、臨床護理獲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兒童肝移植、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異基因骨髓移植、HIFU治療實體瘤、臨床分子診斷等居全國領先。
兒科學院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兒科醫師培養基地和兒科學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承擔著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教育及臨床進修、醫護人員規范化培訓等培訓任務。年招收本科、七年制、碩士、博士研究生400-500名,進修生及規范化培訓人員200-300名。擁有先進、齊備的教學設備和臨床技能訓練室供學員學習和模擬訓練。
兒科研究所是醫院科研的重要基地,為發育與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發育與疾病”為主線形成 “免疫與感染”、“神經精神疾病”、“先天畸形與組織工程”、“腫瘤發病機制與個體化治療”四大方向,初步形成基礎與臨床相互合作與滲透的構架。小兒臨床免疫、兒童保健、兒童呼吸病學、泌尿外科和新生兒病學是重慶市醫學重點學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兒童腫瘤科是醫院重點學科。團隊引進多名加拿大UBC(包括皇家科學院院士和健康科學院院士各1名)和其他海外大學高端科研人才,榮獲重慶市首屆“兩江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近五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加合作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居兒科界前列,獲衛生行業科研專項1項,承擔科技部“863” 、“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衛生行業科研專項”合作項目15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宋慶齡兒科醫學獎及成果獎”、中華醫學獎等23項。近三年發表SCI論文238篇、CSCD論文490篇。主辦《兒科藥學雜志》。
醫院高度重視對外交流,堅持開放合作,先后與美、英、加、日、澳、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術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與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建立長期全面合作關系,與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兒童健康研究所簽定合作協議。近三年成功舉辦國際學術會議7次。
醫院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參與公益活動,申請到“明天計劃”、“微笑列車”、“重生行動”、“肢殘兒童矯治計劃”、 神化集團捐贈“白血病基金”等各種基金項目,并牽頭建立“重慶市希望工程--小天使基金”,減免貧困疾病兒童診治費用,為緩解貧困疾病兒童看病難做出了積極貢獻。
醫院堅持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積極支持各兄弟單位兒科事業發展,先后與重慶周邊地區66家兄弟醫院建立幫扶指導關系,與省外12家醫院建立密切合作關系,為促進中國兒科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電話 :
023-63632756(總機),63622984(門診預約),63635145(特需預約),023-61966227(禮嘉分院)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成立于1978年,是國內較早發展的兒童保健科之一,并于2012年成立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和心理健康行為中心。是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常委秘書長及發育行為學組副組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科分會兒童保健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也是重慶市醫學會兒科學會、兒保學會主任委員、重慶市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及婦幼營養主任委員單位全國五年制規劃教材《兒童保健學》、《兒科學》教材主編及副主編單位;重慶市醫學重點學科;全國兒科學重點學科。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3項及重點項目1項,國際營養合作研究基金資助項目4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著200余篇(包括SCI收錄論文30余篇)。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宋慶齡兒科醫學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重慶市衛生局科技成果二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全科現有醫護人員20余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博士學位人員6名,先后有多名醫護人員赴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訪問學習;承擔了研究生、留學生、本科生、專科生等各層次教學任務及培養工作;同時,承擔國內兒童保健醫生的培訓任務,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3~4次;多次主辦國際及國內大型學術會議,對全國兒童保健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中心開展了入托入學體檢、兒童健康檢查;體格生長評價、兒童行為、氣質、情緒及智力等評估指導;兒童喂養指導、營養評估、進食困難評估及診治、食物過敏檢測及處理;以及與生長發育相關的遺傳代謝性疾病診療及咨詢;同時開展多種干預訓練項目。對生長障礙、營養不良、食物過敏、佝僂病相關癥狀及體征、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語言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智力低下、行為發育問題的早期診斷及干預等具有較高的診療水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始建于1980年,2000年科室建立新生兒轉運系統(NETS),被重慶市衛生局正式批準為“重慶地區危重新生兒及早產兒急救監護中心”。2008年成立“新生兒診治中心”。中心是由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早產兒室、新生兒普通病房、新生兒急救轉運及新生兒專科門診組成的特色專科;2010年獲“重慶市重點學科”;2011年獲“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
新生兒診治中心是重慶醫科大學最早的博士學位授予點之一,有新生兒專科醫生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導師1名,碩士研究生導師5名;正高職稱5名,副高職稱3名,主治醫師5名;博士后1名,博士9名,在讀博士3名;其中留學歸國人員5名;專科護士129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2名,碩士1名,2名護士長及2名護士長助理都曾赴香港培訓。數年來獲省市級科技成果二等獎2次,三等獎5次,廳局級科技成果二等獎3次,先后承擔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課題14項,省級科研項目15項,廳局級項目8項。獲外向型科研經費500余萬元。發表論文45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20余篇。參編著作及教材40余部。獲國家專利7項,培養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碩士研究生近120余名。
中心學術帶頭人余加林教授現任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副組長、中華醫學會重慶市醫學分會圍產醫學專業委員會首任及現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重慶市醫學分會兒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及新生兒學組組長、中華醫學科技獎第三屆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專業委員會第一屆感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顧問、中國婦幼保健協會新生兒保健專業專家委員會顧問委員會委員。重慶市首批學科帶頭人后備人選、重慶市首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資助對象,新生兒窒息復蘇國家級教員。《中華兒科雜志》、《中國當代兒科雜志》、《中國實用兒科雜志》、《實用兒科臨床雜志》、《中國循證兒科雜志》、《臨床兒科雜志》、《重慶醫學》、《小兒急救醫學》等編委、《中華全科醫師雜志》特約審稿人、《兒科藥學雜志》常務編委。
中心其他骨干人員分別擔任中華醫學會重慶市醫學分會圍產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秘書;中華醫學會重慶市醫學分會兒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秘書;中華醫學會重慶市醫學分會兒科學專業委員會新生兒學組副組長、秘書及成員;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專業委員會第一屆營養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專業委員會神經專家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專業委員會兼感染專家委員會委員;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三屆兒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常務委員;重慶市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重慶市預防接種異常反應(AEFI)調查診斷專家組成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重慶市渝中區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重慶市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專業委員會)會員;重慶市沙坪壩區兒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指導專家;《兒科藥學雜志》特約審稿人。
中心以新生兒細菌感染為主要研究方向,早產兒綜合治療與監護、新生兒腦損傷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等研究齊頭并進。主要診治新生兒肺炎、黃疸、腦損傷等常見疾病。對早產兒及其常見并發癥,如呼吸衰竭、低體溫、硬腫癥、早產兒喂養及靜脈營養、肺透明膜病、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膿毒血癥等危重疾病,均已建立一整套較完善可行的診治方案。還參加了有關疾病治療的全國協作科研。1999年加入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協作組,正式啟用缺氧缺血性腦病(HIE)規范化治療方案,并開展對HIE患兒的新生兒行為測定(NBNA)、發育商(DQ)測定,其作用在于了解患兒智能、運動發育情況以利于早期干預。現已形成一整套與國內外專科水平相當的新生兒現場急救措施;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配有吊塔、中心供氧、中心吸引,高級暖箱、新生兒高頻振蕩通氣機和常頻呼吸機、床旁血氣分析儀、T-組合復蘇器、振幅整合腦電圖(aEEG)等設備。中心在西部地區率先開展了雙管同步換血、高頻振蕩通氣、早產兒的臍動靜脈置管以及新生兒JGB2基因臨床篩查等臨床新技術,并擁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腦損傷數據庫,對腦損傷早期發現和隨訪病人在西部有相當的影響,年收治新生兒數達8000例,年轉運重慶及周邊地區危重新生兒達1800人次。在重慶市圍產醫學領域更好的產兒合作提供了全國一流的技術支撐。
中心每年定期舉辦“新生兒骨干醫師學習班”2期,已舉辦53期,共培訓進修醫生1200余名,學員遍及全國各地20多個省、市、自治區。已舉辦“NICU專科護士培訓班”5期,培養NICU專科護士300余名。舉辦6次國家級繼續醫學基地項目,全國各地共500余人次參加。
中心擁有專業的新生兒疾病實驗室,擁有臨床分子生物實驗室、細胞培養室、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P2)等科研平臺,長期有30名研究生及研究人員在此平臺上工作,已培養約100名新生兒專業研究人員。
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與來自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新生兒專家組成的國際醫療服務隊(MSI)已經有十多年的合作,以國際著名的新生兒專家余宇熙教授為領隊的團隊每年定期到中心進行學術交流,并組織了針對重慶市基層醫院同行的學術講座。中心也派一名教授去澳大利亞高級訪問。從去年開始,又與德國、日本、法國及美國的同行建立了聯系并來醫院進行學術交流。近三年已舉辦2次新生兒國際學術會議,邀請來自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香港等新生兒專家進行講座。已經成為重慶市新生兒學國際交流的平臺和窗口。
骨科(矯形外科)是全國兒童醫院中最早成立的專科之一。由我國小兒骨科創始人之一的梁猷惠教授、劉正全教授創立于1963年。先后有教授7名,副教授4名,講師4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5名;博士6名,博士后3名,碩士4名。先后6名學術帶頭人是全國小兒骨科專委會委員,現1人擔任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骨科組委員,同時也在其它各級學術團體任職。建院50多年以來,在醫療方面對小兒骨關節及肌肉系統疾病、運動系統創傷、先天性畸形的診治方面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近年先后派遣多名骨干到歐美國家著名大學及港澳地區研修學習,并長期保持交流互訪,學術水平和醫療技術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如脊柱側彎畸形、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馬蹄內翻足畸形、斜頸、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大腦性癱瘓、小兒麻痹后遺癥、肢體不等長、矮身材等疾病的手術和非手術治療、康復治療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先天性馬蹄足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頸、股骨頭壞死的病因研究及早期診斷及治療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在小兒脊柱外科方面,率先在SSEP監測下開展脊柱側凸矯形術,手術安全性得到明顯的增加,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近年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三維脊柱矯形的CD技術,并在脊柱矯形手術中采用較SSEP更為先進的脊髓神經監護儀進行MSEP動態監護,使脊柱畸形矯正手術安全性極大限度地提高,獲得更佳的矯正治療效果。
2005年在全國及西南西北地區首家引進先進微創技術——彈性鋼針治療兒童四肢長骨干骨折,并采用Orthofix外固定架治療兒童肢體不等長、骨不連接、四肢及骨盆復合創傷病兒,取得了優良的治療效果;在足畸形治療方面引進Mckay及Carroll手術,使馬蹄足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治療結果更加人性化,受到央視專題采訪和報道,深受病兒及家屬的好評。
教學方面:承擔小兒外科國家級繼續教育的講學,承擔兒科系五年制、七年制及研究生的講學任務。
科研方面:承擔國家“863”子項目一項;重慶衛生局重點項目一項以及重慶市科委、衛生局、人事局等科研項目十余項;發表論文140余篇,EI、4篇,專利三項,著作四部。
設專科門診每周1~7上午,周一、二、三下午。每年診治專科患兒近2萬人次(其中包括來自廣東、廣西、新疆、福建、西藏、貴州、云南、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全國20多個省市的患兒)。目前,病房開放床位五十四余張,每年完成大中型專科手術1000余臺,同時還有大量專科疑難病例得到診治。我院是重慶市殘疾兒童唯一定點治療單位。
本專科培養博士、碩士二十多名,每年為全國各地培養不少的兒童骨科專業人才及進修人員。本專業富于活力,團結協作,勇于開拓進取,不斷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醫療質量,更好地為廣大兒童的健康服務。
二、專科特色
1. MSEP動態脊髓神經監護下,采用三維CD技術矯正脊柱側彎畸形以及各種脊柱畸形,技術先進,安全性極高。
2.采用Mckay及Carroll手術,使兒童馬蹄足的治療效果達國內一流水平。
3.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是骨科的傳統強項,其治愈率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
4.微創手術(包括彈性鋼針治療長骨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骨端骨折)治療各種骨折,創傷小,骨折愈合快,皮膚外觀好,功能恢復快,療效好。
5.各種骨折后畸形的矯治,尤其是骨骺損傷,療效獨特。
6.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病因研究及早期診斷及治療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7.兒童股骨頭壞死的病因研究及診治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8.Orthofix外固定架治療兒童肢體不等長、復合創傷及骨不連。
9.兒童骨關節系統疑難及少見病骨囊腫、骨纖維結構不良、高肩胛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
10.對兒童大腦性癱瘓治療有一整套成功的經驗和方法。
11.運用關節鏡技術治療兒童各類關節內疾病,手術微創,治療效果好。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口腔科于上世紀80年代成立,經過近三十年不斷的探索、努力,科室已發展成為西南地區具有獨特專科特色的兒童口腔疾病診治中心。目前科室共有醫護人員30名,副高級醫師2名(碩士生導師1名),中級醫師6名,初級醫師5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護士14名;在讀博士2人,碩士9人。現設有唇腭裂專科專家門診、口腔內科門診、正畸門診、語音門診、口腔VIP門診與口腔頜面外科專科病房。科室技術力量雄厚、設置完善,擁有先進的進口數字化口腔CT機(CBCT)、數字化全景X光機、高溫壓力消毒鍋、全進口綜合牙科治療椅及唇腭裂手術器械,系重慶市口腔醫學會及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口腔專委會常委單位與重慶市牙病防治指導小組成員單位。
診治疾病的范圍
科室以0~18歲的兒童為診療對象,診治發生于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部、頰部、舌部、腭部等)、面部軟組織、頜面諸骨(上頜骨、下頜骨、顴骨等)、顳下頜關節、唾液腺及頸部等部位的疾病。以唇腭裂序列治療及兒童、青少年牙頜畸形矯治為特色。
口腔內科門診:以無痛、微創的先進技術為特色,包括:乳恒牙齲病、牙髓、根尖周等牙體及牙周組織疾病,以及口腔潰瘍、地圖舌、鵝口瘡等口腔粘膜疾病;先天缺牙、多生牙、畸形牙、釉質發育不全、早萌、遲萌與異位萌出等牙齒發育異常;牙外傷與遺傳性口腔疾病。依托綜合性醫院的優勢,在患有全身疾病、弱智殘疾兒童與不配合患者的診療行為誘導方面具有獨到的經驗。積極開展口腔健康知識宣教、口腔衛生指導、藥物防齲、窩溝封閉、乳牙殘冠殘根修復及早失乳牙的綜合處理等工作,是兒童口腔疾病就醫保健的理想之地。
口腔正畸:以功能性矯治方法誘導兒童及青少年患者牙齒及頜骨的正常發育避免成年后畸形形成為特色,包括乳牙期與替牙期的早期非固定矯治及恒牙期常見牙合畸形的治療。前者主要涉及:不良口腔習慣的阻斷(簡單矯治器)、間隙保持與阻萌、牙弓不調(如乳牙前后牙列反合、上牙弓前突、深覆合與開合等)、序列拔牙、消除異常肌張力及錯位牙與引導頜骨或牙弓趨于正常發育的功能性矯治、替牙期固定矯治、促進或抑制上下頜骨發育的口外矯治力裝置治療、唇肌張力不足的訓練、正常下頜位置訓練及正常吞咽訓練。而后者則包括:牙列擁擠(擴大牙弓與拔牙矯治等)、前后牙反合(“地包天”)(合墊式矯治器,肌激動期,功能調節器,頭帽頦兜,口外上頜前方牽引器,固定矯治器等)、前牙深覆蓋(使用功能矯治器,口外弓,固定矯治器等)、后牙鎖合、深覆合(活動,固定矯治器)與開合等。同時配合頜面外科完成唇腭裂患者唇腭裂患者的術前矯治、反頜矯治及牙槽突植骨手術與正頜外科手術前后的正畸治療。
語音訓練:系西南地區最早開展、時間最長的專業語訓機構,是唇腭裂序列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語音功能、恢復語言交流能力為宗旨。包括腭裂術后語音異常、語言發育遲緩、功能性語音異常、腦性癱瘓等原因所致的語音不清患者的評估與治療。語音治療越早介入越好,但因小孩的理解能力與語音接受能力及語音發育特點多建議4.5歲-6歲左右進行為佳。常采取小班強化訓練,需提前預約訓練。
口腔頜面外科:以小兒唇腭裂及其他相關畸形的序列治療為特色,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完善的治療方法。擁有重慶地區唯一的語音康復治療室、進口唇腭裂修復器械、微型動力系統、語音評估與康復設備等。采用國際上通用的序列治療,系統、全面、規范地診斷與治療唇腭裂及面部的其他畸形,提供相關的“一條龍服務”。能為新生嬰兒到18周歲的患者提供喂養指導、手術前后的所有正畸治療、唇腭裂手術及術后畸形的二期整復、牙槽突裂植骨、語音康復訓練及相關口腔疾病的治療等。率先開展唇腭裂術前正畸治療、新生兒期(30天以內)唇裂整復、嬰兒期(1歲以內)腭裂整復、咽瓣手術及腭裂術后語音的評估與治療,其中唇腭裂手術低齡化及相關的治療水平也達到國內領先,與國際同步。另外,對腭裂伴發小下頜畸形(Pierre-Robin序列征)的低齡患者治療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治療口腔頜面頸部的各種感染,軟、硬組織外傷、各種良惡性腫瘤與瘤樣病變,唇、舌系帶矯正、局部瘢痕、面部左右不對稱,頜骨骨折、包塊及與畸形,腮腺、頜下腺與舌下腺炎癥、導管結石、囊腫與腫瘤,張口受限、關節脫位等顳頜關節疾患等;開展面頸部血管瘤藥物注射術、膿腫切開引流術、軟組織外傷清創縫合術、頜骨骨折口內切口復位內固定術、面頸部及唾液腺腫瘤切除術、顳頜關節成形術、大小口畸形及面部其他畸形整復術等。
特色技術
唇腭裂序列治療程序如下:
出生前遺傳咨詢及產前檢查
出生后初診即行衛生宣教,解決患者喂養等問題。
復雜唇腭裂出生后4周內需行正畸治療,以縮小裂隙、輔助進食及重塑鼻唇形態。
唇裂修補:體重≥5Kg、Hb≥100g/dl、WBC≤10*109/L及無感冒、腹瀉等癥狀的單側唇裂患者10周后即可手術;雙側唇裂手術時間需適當推遲。
腭裂修補:年齡在8~18月、體重>8Kg、不貧血不感冒時即可進行。
腭裂術后半年行中耳功能評估,必要時行鼓膜植管術。
3歲左右評估上下牙齒排列情況,如存在反頜(地包天)則需行早期的矯治,防止頜骨的發育畸形。
4歲左右行語音評估與治療;同時行腭咽閉合功能評價,必要時于4-6歲行腭咽成形術。
7~9歲行初期正畸治療,引導頜骨向前生長;9~11歲行牙槽突裂植骨術;13歲后行恒牙期正畸及矯形修復治療。
16~18歲行唇腭裂殘余畸形的二期整復術。
18歲后行正頜外科手術。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整形燒傷外科創建于1978年,是全國兒童醫院中最早成立的從事兒童整形與燒傷治療的專科。居全國兒童燒傷整形外科臨床和學術地位前列。是第四屆中華整形外科學分會委員、第七屆中華燒傷外科學分會委員、第八屆中華燒傷外科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小兒整形外科學組副組長及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美容整形醫師分會和燒傷外科醫師分會委員單位,重慶市燒傷整形外科專委會。小兒外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和重慶市醫學美學美容專委會委員,西南地區燒傷整形外科學術委員會常委、委員單位。其團隊組成成員有8位:兩名主任醫師、教授,一名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兩名主治醫師、講師,三名住院醫師。
收治疾病:
⒈各種先天性畸形,如唇腭裂、大口(小口)等口唇畸形;耳缺(附耳、小兒、卷曲耳等)各種耳廓畸形;眼鼻畸形;色素斑、痣;多指(趾)、并指(趾);巨肢(指、趾);裂手(足);肢體環狀束帶。
⒉各種頭面部及皮膚軟組織包塊:如皮樣囊腫、鈣化上皮瘤、脂肪(纖維)瘤、藥物治療無效的血管瘤、淋巴管瘤等。
⒊燒(創)傷后期各部位、各種瘢痕畸形。
⒋頭面部、四肢及皮膚軟組織有礙美容或功能的創傷,如口腔唇腭裂挫裂傷、手足(指、趾)壓榨、撕裂、切割傷、離斷傷等。
⒌各種先天性、后天性(外傷或感染)、難治性皮膚軟組織缺損,傷口、創面長期不愈合等。
⒍各類燒傷及皮膚、軟組織撕脫傷。
臨床特色(領先)技術:
1.先天性唇腭裂的序列治療,三個月以內(包括新生兒階段的)低齡兒的唇裂修復、鼻部一期整復、唇裂術后唇、鼻后遺畸形修復,特別是嬰幼兒至青春期唇裂伴鼻部畸形的綜合、序列治療,以及一歲以內腭裂的修補與腭裂術后腭瘺的再修復,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在成批治療唇腭裂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2.多指(趾)和并指(趾),及各種手足畸形的整形與顯微外科修復;
3.全耳再造術及其新型耳支架的臨床應用;
4.燒、創傷等各種創面的整形與顯微外科修復,及組織工程皮膚的應用和臨床研究;
5.兒童各種燒傷與軟組織創傷的救治,及嚴重軟組織感染的處理;
6.“組織擴張術”的應用和臨床研究;
7.“生長因子”的應用與臨床研究;
8.眉、眼、口、鼻等面、頜部器官畸形的修復與再造手術;
9.皮膚及軟組織創口的精細、美容縫合;
10.直徑1mm以內的血管吻合。
兒童醫院眼科是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視覺生理學全國委員單位,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經過不斷的臨床探索,吸取國內外先進的技術經驗,逐步形成一套全面、系統、規范的兒童眼病防治體系,目前醫、護、技人員共22名,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8人,初級職稱10人,其中博士2人(含在讀博士1人),碩士6人,本科5人。疾病診治范圍包括屈光不正、斜弱視、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眼外傷、眼腫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兒童淚道疾病及各種小兒先天性眼疾。尤其擅長屈光不正、斜弱視、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及兒童全身疾病在眼部表現的診治。
醫療情況
科室有專門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室、弱視治療中心、綜合驗光室、裂隙燈檢查室,斜弱視特殊檢查室、視野檢查室、同視機檢查室和配鏡中心。擁有RetCamⅡ小兒視網膜成像系統、SL-8Z和SL-D7裂隙燈及眼前節照相系統、綜合驗光儀、同視機、KR-8100PA自動角膜曲率驗光儀、眼部A/B超、非接觸式眼壓計、筆式眼壓計、MTI瞬息攝影驗光儀、視力篩查分析儀、眼科手術顯微鏡、超聲乳化儀等多種先進的儀器設備,能夠對兒童眼病進行準確的檢查。尤其是MTI和視力篩查分析儀,能通過瞬間攝影圖像和視力篩查數據來發現嬰幼兒(最小年齡為3個月)有無屈光不正及斜視等異常。目前擁有集弱視訓練、同視功能訓練于一體的治療中心,能通過激光、光刷、后像、同視機等多種方法對弱視患兒進行系統的集中的強化治療,療程短,療效高。
先天性白內障采用目前最先進的超聲乳化儀+前部玻璃體切除術,術后進行規范的屈光矯正和弱視治療,最大程度的恢復患兒生活視力。
RetCamⅡ主要用于早產兒、低體重兒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早期篩查以及對新生兒、嬰幼兒先天性眼病的早期診斷,從2008年展開篩查以來,科室篩查患兒約6270人次。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以下稱ROP)是發生在早產兒的眼部疾病,嚴重時可導致失明,其發生原因與早產兒視網膜血管在出生時發育尚不完善有關。其高危因素包括:早產、低體重、吸氧史、輸血等。胎齡越小、體重愈低,發生率愈高。隨著我國新生兒醫護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低體重兒和早產兒存活下來,ROP的發生率也相應增加。早期篩查和治療可以阻止該病的發展,避免失明。每周二下午和周五下午眼科在住院部二樓眼底檢查室開展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
眼科近五年來門診量約36萬人次,住院病人1281人次,其中2012年外埠病人比例就達到33.43%。
科研情況
眼科醫務人員先后在國內醫學期刊上發表臨床及科研論文30余篇。在皮練鴻主任的領導下順利進行一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低度凸透鏡附加基底向內三棱鏡防治兒童近視)、一項重慶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重慶市兒童防盲治盲的對策研究)和一項重慶市科委攻關項目(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高危因素及防治技術的臨床研究)的研究工作,共獲得科研經費 20余萬元。并先后在國外雜志上發表多篇SCI。
眼科特色技術
改良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
傳統的額肌瓣懸吊術操作時分離困難,創傷較大,出血多,會影響手術效果和術后恢復。眼科從2010年開始開展改良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兒童先天性上瞼下垂,術后效果良好。改良額肌瓣懸吊術優于傳統的額肌瓣懸吊術:(1)單切口,只行瞼緣切口,沿眼輪匝肌與眶隔間向上分離,并在眉弓處分離額肌,而未行眉弓下緣的皮膚切口來分離額肌。這樣可以減少手術步驟,減少損傷,減少術后瘢痕形成。(2)未行額肌瓣的深面分離,未采用向上剪開額肌以制成一明顯的舌狀額肌瓣的方法,這樣可大大減少對額部組織、神經核血管的損傷,同時簡化了手術步驟,更主要的是此額肌瓣力量更強,術后效果更持久,優于分離出明顯舌狀額肌瓣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術后遠期回退現象。
據統計,從2010年到2012年,科室采用改良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241例。治愈率為97.51%,好轉率為1.66%。
淚道探通術治療嬰幼兒性淚囊炎
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又稱嬰幼兒性淚囊炎,病因為出生后鼻淚管下端鼻腔開口處Hassner瓣膜未裂開或形成一瓣形皺褶,Hasner瓣正常一般于生后4wk左右自行開通,如果沒有破裂(約4% ~7%)或者鼻淚管被上皮碎屑堵塞,導致大量細菌蓄積在淤積的淚液中,刺激管道及黏膜而形成淚囊炎,同時可并發結膜炎、眼瞼周圍濕疹、淚囊瘺等多種慢性感染性疾病。淚道探通術就是用一根探針由淚道的上方開口——淚點進入淚道,沿著淚道的自然走行,一直探到淚道的下方開口——鼻淚管下端,打通淚道全程的阻塞點。探針不會長久地留在淚道中,探通后即取出。
據統計,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門診采用淚道探通術治療嬰幼兒淚囊炎1770例。
超聲乳化吸除術治療先天性白內障
先天性白內障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眼病,全世界患病率為0.4% ,在我國的群體患病率為0.05% ,占兒童失明原因的10.0% ~38.O%。由于先天性白內障是發生在出生后第1年的晶狀體部分或全部混濁,此時正是嬰幼兒視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先天性白內障是造成兒童失明和弱視的重要原因。隨著顯微手術技術的提高和人工晶體類型和材質的不斷改進完善,兒童超乳手術成為一種治療先天性白內障的安全可行的主要方法,其治療的目的是改善視力,預防弱視,改善視力發育。自 Klmen1967年首次報道采用超聲乳化技術經3.5mm切口行白內障吸除手術后,經過設備更新和完善,操作技術成熟和提高,加上折疊式人工晶狀體的應用,現代的兒童白內障手術較傳統手術帶來了新的希望。由于白內障抽吸和PMMA硬性晶狀體有2個缺點:① 白內障抽吸易干擾虹膜和抽吸皮質不徹底,導致術后虹膜反應重,并易過早過重出現后發障。② PMMA硬性人工晶狀體需要開大切口,造成術后角膜散光較高。而超聲乳化聯合折疊人工晶狀體較圓滿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
據統計,從2010年到2012年,科室采用超聲乳化吸除術治療先天性白內障91例。治愈率為89.02%,好轉率為10.99%。
霰粒腫、肉芽腫手術治療
霰粒腫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不僅影響美觀,也對患者眼部造成不適感,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視力。霰粒腫的形成是由于瞼板腺分泌旺盛,瞼板腺排除受阻,分泌物潴留而產生的一種瞼板腺特發性無菌慢性肉芽腫炎癥。一般早期采取保守治療,較大者采取常規切除術。霰粒腫呈腫塊狀,一般無明顯疼痛,患者往往不注意早期處理,但較大的霰粒腫壓迫眼球,產生散光而使視力下降,同時引起上瞼下垂。目前霰粒腫多采取保守和手術治療方法進行治療[33。近年來研究表明曲安妥德注射于囊腔內對霰粒腫有較好的療效,但手術治療是眼科最常見和最簡單的小手術之一,它仍然是霰粒腫治療最徹底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手術方法在眼瞼局部麻醉后,用瞼板夾固定囊腫,翻轉眼瞼,使術野充分暴露,在囊腫結膜面與瞼緣垂直切口,刮匙徹底刮除內容物,對于結壁較厚者,用眼科剪分離切口兩側部分囊壁并剪除,術中勿損傷周邊結膜組織,避免結膜瘢痕化,同時以2.5%碘酒涂以囊腔內,注意勿使碘酒損傷其它組織。對已破潰的霰粒腫可作皮膚橫切口,盡量刮除壞死組織,術后用氯霉素眼膏涂眼并包扎。囑患者復查并進行科學宣教,注意用眼衛生,出現眼部不適及時就診。
據統計,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門診采用手術治療兒童眼瞼霰粒腫及肉芽腫共11202例。
小兒弱視治療
弱視是兒童發育過程中常見病、多發病。它的本質是雙眼視覺發育紊亂,不僅單眼或雙眼矯正視力低于正常,而且沒有完善的融合視覺,甚至是立體視覺。弱視的定義是:凡眼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以功能因素為主所引起的遠視力低于0.8,且不能矯正者均列為弱視。兒童弱視的發病情況,我國兒童弱視發病率大約為3%—3.8%。弱視治療效果與治療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小,治療的效果越好。三四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弱視訓練最適宜,如果錯過了這時機,到了12歲,由于視覺發育趨于成熟,治療起來就困難了,如果進入成年,治療弱視則基本無望。弱視治療的關鍵是準確驗光(兒童還需散瞳驗光,配戴合適的眼鏡,在此基礎上進行治療)。(1)傳統遮蓋法+精細目力家庭作業:遮蓋視力好的眼睛,強迫弱視眼(戴眼鏡)看東西,同時作精細目力家庭作業,如:用弱視插板進行訓練,刺激視神經系統的發育,使弱視眼視力提高。本法簡單易行,適用于斜視性弱視和屈光參差性弱視,效果可靠。(2)后像+紅光刺激:首先利用后像壓抑周邊視網膜,其次利用紅光,作為刺激源刺激弱視眼黃斑區來提高視力。此法簡便易行,每次治療時間短,見效快,尤其適用于注視性質不佳的重度弱視,其它還有壓抑療法,視刺激療法(即CAM刺激儀)等。
據統計,2010年至2012年,科室在門診采用弱視集中訓練儀治療兒童弱視969例。。
嬰幼兒屈光檢查技術
我院眼科采用屈光篩查儀等適用于3個月以上嬰幼兒視力和屈光檢查設備,對普通檢查沒有發現異常的嬰幼兒,采用不接觸、無痛苦的檢測方法判斷小孩的視功能,為嬰幼兒屈光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提供了可靠地依據。現代生活方式,使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視力問題,如弱視、近視低齡化等。隨著眼健康知識的普及,家長已經意識到屈光不正,弱視等眼部異常早期診治的重要性。3歲以前是視功能發育最快的時期,這個時期如果存在任何屈光問題都會導致嚴重視力或雙眼視缺陷。如能在3歲前發現并去除屈光異常等弱視危險因素、預測屈光變化情況,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據統計,2010年至2012年,眼科在門診采用屈光篩查儀檢查嬰幼兒屈光狀態7147例。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眼底篩查技術
近10余年來,隨著我國圍產醫學和新生兒學突飛猛進的發展,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的普遍建立,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經搶救存活率明顯提高,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國的發病有上升趨勢。ROP是發生在早產兒的眼部疾病,嚴重時可導致失明,其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與早產、視網膜血管發育不成熟有密切關系,用氧是搶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見原因。胎齡、體重愈小,發生率愈高。在發達國家,ROP是小兒致盲的主要眼疾,最早出現在矯正胎齡(孕周+出生后周數)32周,閾值病變大約出現在矯正胎齡37周,早期篩查和治療可以阻止病變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嚴重影響早產兒生存質量的問題,做好ROP的防治工作,盡量減少ROP的發生,中華醫學會特制定《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供臨床應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眼科目前是西南地區唯一能進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曬查和治療單位。
據統計,2008年至2012年,眼科采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眼底篩查技術檢查患兒達6270例。
斜視矯正術
科室擅長各種類型的斜眼矯正術,尤其是先天性斜視的矯正更為擅長,如內、外斜,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對復雜斜視亦能很好的矯正,如Helvenston綜合征,分離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Duane`s 綜合征等。
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是先天性麻痹性斜視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約占垂直斜視的50%,其中單側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約占70.6%,雙側約占29.4%。代償頭位是最主要的體征,多數同時伴同側下斜肌功能亢進,表現為患眼眼位高,頭歪向健側,或合并水平型斜視。在幼年時期若不及時治療,將會誘發顏面、頸部和脊柱的畸形。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的手術目的是消除垂直偏斜和代償頭位,避免成年后顏面、頸部和脊柱的畸形,建立雙眼單視和恢復正常的眼球運動功能。
據統計,從2010年到2012年,眼科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術治療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73例,治愈率為100%。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胸外科成立于1974年,歷經三十余載的不斷發展,現有開放床位75張(其中CICU床位15張),現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主治醫師2名,住院醫師4名。
科室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開展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著重致力于低體重、危重型、復雜型先心病的外科治療。現每年完成心臟直視手術600余例,總死亡率3%左右。手術最小年齡為生后1天,手術最低體重2.0公斤,目前1歲以下嬰兒已占心臟手術總數的50%以上,小于10公斤以下患兒占總數的70%以上。科室先后開展了大動脈轉位、主動脈縮窄或主動脈弓中斷合并心內畸形一期矯治、各型完全性房室通道、單心室、右室雙出口合并內臟轉位矯治、各型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三房心、Cantral五聯癥等均能施行手術矯治,近年來肺動脈吊帶及血管環、外科微創封堵等手術治療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復雜先心病的手術數量及效果處于西部地區領先水平。現年收治普胸患兒900余例。先天性漏斗胸微創NUSS矯形手術、自主開發創新的胸骨懸吊矯治漏斗胸手術均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新生兒先天性食管閉鎖手術連續50例無死亡,氣管支氣管異物一次取盡率達99.5%,新生兒危重型膈疝手術死亡率低于5%,在診治其他疾病方面也有豐富經驗,如食道裂孔疝、胸腔及縱隔腫瘤、肺先天性疾病、心包炎、膿胸、頸靜脈擴張、雞胸,科室還開展了小兒先心外科封堵術。
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康復科成立于1990年,20年來已發展為集神經發育理學治療、物理運動治療、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心理行為矯治、高壓氧、生物電、水療、蠟療、藥療和語音訓練、支具矯形、SET(懸吊)及感覺統合訓練為一體,西南地區最大的兒童殘疾預防和治療綜合康復場所。擁有82張病床的康復病房,是全國小兒神經專業組副組長單位,重慶市康復醫學會理事長單位,重慶市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中華物理與康復學會重慶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為全國最早的唯一由日本腦癱治療專家上田正教授親自傳授并頒發證書認可的上田法治療中心。
康復科現有教授2名,住院醫師6名,康復師22名,護士19名,其中7名康復師曾受日本腦癱治療專家-上田正教授親自指導培訓。
重慶兒童醫院中醫科成立于1956年。現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主治醫師1名。經過3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兒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治方面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主要診治范圍如下:
1、感冒發燒、哮喘、急慢性咳嗽、久咳不愈、病毒性疾病、急慢性腹瀉、口舌生瘡、流涎、便秘、汗證、夜啼、食欲不振、體虛多病、免疫功能低下、貧血及出血性疾病、皮膚瘙癢性疾病等。
2、理療:
①毫米波照射:治療腮腺炎、頜下淋巴結炎、臀部肌注后藥物吸收不良引起的包塊、外傷引起的腫痛。
②激光照射:治療頜下淋巴結炎、急慢性腹瀉。
③針灸治療小兒面癱,腦癱,乙腦、病腦及外傷后遺癥。
④推拿治療小兒食欲不振。
可咨詢
服務人次 39
好評率(%)90
擅長:結核病、水痘、感染性疾病、感染、慢性腹瀉、腹瀉
可咨詢
服務人次 724
好評率(%)98.7
擅長:腸套疊、性早熟、佝僂病、百日咳、兒童多動癥、發育遲緩
可咨詢
服務人次 3
好評率(%)--
擅長:皮脂腺痣、小兒皮、疥瘡、血管瘤、淋病、濕疹
可咨詢
服務人次 3278
好評率(%)100.0
擅長:皰疹性咽峽炎、小兒腹瀉病、奶癬、蠶豆病、腸套疊、性早熟
可咨詢
服務人次 9029
好評率(%)96.6
擅長:皰疹性咽峽炎、腸套疊、先天性長結腸、抽動穢語綜合征、生理性黃疸、食物過敏
可咨詢
服務人次 2233
好評率(%)98.8
擅長:皰疹性咽峽炎、小兒腹瀉病、呼吸系統疾病、蠶豆病、腸套疊、性早熟
查看更多兒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