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創建于1957年。醫院前身始建于1919年的山西醫學傳習所及川至醫專,1957年9月山西醫學院附屬醫院奉命抽調部分工作人員,在解放南路新址組建成立山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1996年9月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山西醫學院更名為山西醫科大學。同年12月,山西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系更名為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更名為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隸屬于山西醫科大學和山西省衛生廳,現任院長肖傳實。醫院座落于太原市解放南路85號,毗鄰美麗的迎澤湖畔,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醫院占地面積70176.63平方米、建筑面積118240平方米,共設有86個科室, 其中職能科室26個,臨床科室35個,醫技科室13個,其它科室12個。國家重點臨床專科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培育項目1個,醫院目前床位編制數1500張,固定資產總值14.60億元。
醫院擁有多種現代化大型醫療設備630余臺(件),醫療器械總價值5億余元。高精尖醫療設備PET/CT、回旋加速器和直線加速器,核磁共振(3.0)MRI成像系統等設備的配置和運用為實施高質量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及保證。
醫院擁有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在全院1351名職工中,高級職稱518人,博士生導師22人, 碩士生導師21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46人,國家333人才工程入選人員20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全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現有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擔任全國各專業學術委員50余人,在全省54個臨床專業委員會(學組)中,主任委員19人、副主任委員有33人。2010年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授予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單位。
隨著社會的改革進步和發展,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教學、科研等方面均有著較大的進展。該院近幾年準入的新技術(項目)共201項,其中182項應用于臨床,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作為教學醫院,平均每年培養本科生1003名、碩士生1500余名、博士生20余名,有6所教學醫院,22個教研室。
2000年以來,該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175項,科研經費4463.37余萬元,其中863子課題4項,國家自然基金22項,國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合作課題13項,十二五重大項目子課題3項。973科研項目一項。在科研創新上,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獎200項,其中一等獎24項、二等獎123項、三等獎54項,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科研技術成果鑒定250項,其中國際領先水平15項、國際先進水平105項。山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6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科研鑒定成果9項,省級重點學科9個,學科帶頭人30人。派出留學人員109人,其中公派留學人員63人,赴國外短期研修學習人員50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70人次,通過學習開展了跨國界交流與合作研究。在臨床教學和科學技術研究中發揮著積極重要的推動作用。
1993年被評為“愛嬰醫院”, 1994年被衛生部評為“三等甲級醫院”,1995年獲省衛生系統醫德醫風建設先進單位。1997年被省衛生廳授予“醫德醫風建設標兵單位”1998年被衛生部、商務部、外交部授予“援外先進單位”(全國四家醫院之一),1998年被中華醫學會授予“全國三甲醫院感染工作進步獎”,被省糾風辦評為“醫德醫風建設先進單位”,被省教育工會評為第四屆“育人杯”先進集體。1999年被衛生部認定為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2000年成為全省及全國執行“一日清單”制的典范;連續三年被省衛生廳評為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2001年被評為全國醫療衛生系統企業信譽AAA級(最高級別)單位,2003年獲得“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衛生系統抗擊非典先進集體”稱號。2004年成為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表彰的首批全國“百姓放心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示范醫院”稱號,2004年被山西省衛生廳評為“信息工作先進集體”、“檔案管理先進集體”; 2005年被衛生部評為“全國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先進單位”,2006年被評為“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先進集體”,2008年被評為“全省衛生系統抗震救災先進集體”,2009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百姓放心醫院、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榮譽,2010年榮獲衛生系統“內涵建設工程”先進集體。2011年,該院榮獲由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改革創新獎”榮譽稱號;獲“中國衛生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先進工會集體”、 衛生廳“五五普法”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2012年榮獲“山西省文明和諧單位標兵”, “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百姓放心百佳示范醫院”榮譽稱號。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全體人員,堅持以文化為引領,以醫療為根本,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推進醫、教、研、防、管五位一體的辦院理念,提出“回歸人文、回歸臨床、回歸基本功”的醫學氛圍,確立“建設臨床研究型醫院”的戰略思想,本著“為百姓保健康、為職工謀福利”的辦院宗旨,在院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努力進取,開拓創新,為人民的健康服務,爭創國內一流品牌醫院,譜寫山醫大一院輝煌的篇章。
行車路線 :
太原市內乘坐3路、4路、610路、822路、831路、838路公共汽車在山醫大一院下車。
電話 :
0351-4639114(總機),0351-2582025
心血管內科創建于1979年。建科20年來,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及全科同志的共努力下,目前在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全科在編人員有50人,包括病房、導管室、醫技、實驗室四大部分。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主治醫師3人、博士后2人、博士10人、碩士學歷12人。是78年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碩士生導師6人,已培養研究生30余人。每年受衛生廳委托舉辦一屆心血管學習班,二屆心電圖學習班,已為我首培養心血管內科及心電圖專業人員300余人,多次受到院領導的表揚。93年被省衛生廳命名為省級先進集體;96年被省教委評為重點建設學科。
近兩年來,先后購進先進的美國太空監護儀、菲力浦心血管造影儀等先進設備。目前已開展冠脈造影、PCTA、二尖瓣球囊擴張、升頻消融,實驗室已開展各項生化、放免、膜片嵌技術等多項工作。年毛收入達860萬元。
自97年以來,在保證醫療教學工作的前提下,大力開展科研工作。3年來在中華級雜志上發表論文28篇,科研鑒定12項,目前又承擔各項省部級課題,全科已形成團結進取,醫教研全面發展的集體,為2000年爭創博士學位點而努力奮斗。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呼吸科始建于1957年,是全省呼吸專業創建最早、專家最多、學術水平最高的科室。我省呼吸專業的歷屆學術帶頭人均由我科人員擔任,1998年被評為山西省呼吸重點學科,國內呼吸界知名專家劉瑤華教授、李國順教授、趙忠忱教授及我省省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杜永成教授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廣大患者中享有盛譽。
呼吸科共有醫務人員70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13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4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6人,醫學博士9人,碩士10人。呼吸科開設床位60張,年門診量2.5萬人次,下設肺功能室、氣管鏡室、血氣分析室、呼吸實驗室、呼吸重癥監護室、呼吸治療室等部門,固定資產500余萬元,屬國內先進水平。曾多次在全省舉辦呼吸病學習班,培訓大批基層進修醫師,為省地市級醫院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多年來在呼吸系統常見病以及疑難重癥的診斷治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科研方面,呼吸科已承擔并正在進行的部省級科研課題14項,可支配經費約40萬元。在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研究方向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得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或三等獎(3項),近5年發表論文著100余篇(部),其中中華級論文20余篇。目前呼吸科全體醫務人員正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周到的服務來為我省的廣大患者奉獻我們的醫療技術。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不孕癥治療綜合性醫學中心。該中心于1993年就開始了不孕癥與輔助生殖技術的研究,并于1993年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凍獲得成功,1998年宮腔配子移植雙胎嬰兒誕生,1999年試管嬰兒誕生,這幾項輔助生殖技術成功所誕生的嬰兒均為山西省首例。2010年山醫大一院對生殖中心的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嚴格按照衛生部的準入標準重新創建了生殖中心,購置了最先進的醫療設備,使輔助生殖技術的成功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時生殖中心有一支優秀的醫療團隊,包括臨床經驗非常豐富的醫學專家和實驗室經驗豐富的胚胎學家;有充滿溫馨和愛心的服務態度和服務理念;有一流的胚胎學實驗室,完善和配套的各種檢查手段,能對各種不孕癥病人進行系統的檢查和有效的治療,為無數個家庭帶來新生命的快樂。目前該中心不孕癥治療的醫療費用在省內最低,而成功率可達到70%以上,特別是對各種疑難不孕癥的治療已有一套獨特的方法,每年來一院生殖中心就診的患者多達十萬余人,對于這些患者的治療都取得了良好療效。現生殖中心能開展的項目有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試管嬰兒)、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囊胚培養、宮腔內人工授精、胚胎凍融、羊水穿刺以及各種月份的多胎妊娠減胎術等。多年來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受到廣大不孕癥患者的好評和肯定,他們的服務理念是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以最低的醫療費用取得最高的成功率。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成立于1959年,是山西省神經病學建科最早的科室,也是第一個神經病學碩士授予點。自1979年來,共培養碩士研究生400余名,擔負著山西醫科大學及該省大多數市、縣級醫院進修醫師的教學工作。1999、2012年被山西省衛生廳確定為山西省醫學重點學科。
經過五十五年的發展,科室形成腦血管病、癲癇等多個研究方向。其中,腦血管病、癲癇、神經肌肉病、脫髓鞘病、神經重癥、神經變性病的學術帶頭人分別擔任相關專業的全國學組委員及中國醫師協會專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山西省神經內科專業學組委員山西僅有4人,全在該科室。科室有碩士研究生導師10名,博士研究生10名,碩士生導師人數及博士學位人數均位居全省之首。因此,他們有省內同專業最杰出的人才團隊。
科室門診、急診人數居全省之首。2014年搬入新住院樓增加至142張床位,分為神經重癥組、神經肌肉病、神經免疫組、腦血管病組、神經變性病、癲癇與睡眠、中樞感染與循證醫學等七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設20-22張床位。科室有視頻腦電圖儀、肌電圖儀、誘發電位儀、頸部血管超聲儀、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等先進設備,有獨立的康復室。2001年設立了山西省首家、至今也是全省唯一的腦血管病、癲癇動物實驗室,2007年成立了神經病學研究室,含神經病理、神經電生理、神經免疫、神經遺傳室。實驗室的規模、設備及相關臨床研究工作在省內處于領先地位。
重癥醫學學組:在科主任牛小媛的領導下,由重癥醫學學組組長、副主任醫師1名,醫師2名組成醫師團隊。重癥監護病房床位10張,每張床位均配備有先進的監護儀器及搶救設備;護理組包括腸內營養組、靜脈輸液組、皮膚護理組、管道護理組,以“神經重癥醫學組”為支撐的治療團隊,建立溶栓包,規范溶栓流程,與化驗、CT、急診科等協作,建立綠色通道,為腦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神經肌肉病學組:由郭軍紅學組組長、主治醫師2名、醫師2名、肌電圖醫師1名、肌電圖技師1名、病理實驗室技師1名組成醫師團隊。2009年在山西省內首次開展肌肉活檢,填補了在臨床神經肌肉病理方面的空白,現神經肌肉活檢,組織染色、切片、閱片等已是學組的日常工作之一。平均每月完成5-8例。目前開展各種肌肉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等疾病的診斷。
神經免疫學組:由張美妮學組組長、主治醫師1名、醫師2名、肌電圖醫師1名、肌電圖技師1名、神經免疫實驗室技師1名組成醫師團隊。目前該學組主持承擔山西省歸國留學人員科研項目《臨床孤立綜合征轉歸的早期預測與干預》和山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項目《實驗性變態反應性腦脊髓炎與Tau蛋白的相關性研究》兩項。參與主持國際多中心復發緩解型和繼發進展型多發性硬化臨床藥物試驗研究項目(Towrer/EFC10531、108MS301和BAF12)三項。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在2012年9月多發性硬化亞太會議、2012年10月多發性硬化歐洲年會。
腦血管病組:科室腦血管病專業組成立于八十年代中期,目前該組有教授四名,副教授三名,博士五名。近十年主要致力于腦血管病的預防、康復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表相關論文10余篇(中華級),獲省科技廳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腦血管病占科室住院病人的56%(舊病房80%)。腦血管病學組收治疑難及相對重癥新發腦血管病,引領全科腦血管病新技術、新工作,如危重癥腦血管病救治,小卒中、TIA再發卒中預防及規范化管理;與神經外科合作完成缺血性血管病支架治療300例,完成顱內外血管搭橋術50例,CEA10例,開展了脊髓血管造影技術。目前承擔“國家十二五”子課題兩項。腦血管病專業組設置血管超聲室,可床旁行頸動脈、顱內動脈超聲檢查,頸部血管超聲聯合TCD綜合評估血管,在該省屬首家開展,對顱內、外血管狹窄、閉塞的分級、動脈夾層及其他病因診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血管超聲開展的工作有:微栓子監測、生理鹽水發泡試驗、臥立位血流監測、腦死亡評估、頸動脈支架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術前術后評估、卒中溶栓腦血管評估。設立腦血管專病門診,每天上、下午均有出診醫生,由腦血管病亞專業、血管超聲、神經介入共同完成,并兼負腦血管病患者二級預防及長期隨訪。
神經變性病組:由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2名、測評師1名、住院醫師1名、腦電圖技師1名、肌電圖醫師1名組成。科室開展帕金森長程睡眠監測、帕金森肛門肌電圖、AD和帕金森的PET-CT檢查、AD和帕金森靜息功能MRI、AD和帕金森規范化診斷及治療、AD和帕金森康復及看護者訓練、AD和帕金森的心理疏導、帕金森的中后期的治療等工作,擬開展帕金森超聲黑質檢查。2010年科室創辦了山西省首家老年失智癥家屬聯誼會,從2011年開始每單月第二個星期四下午定期舉行“帕友會”指導患者訓練日常生活能力、殘存認知能力、培訓照料者看護技能、心理狀態支持等。2013年3月12日,“黃手環”公益行動山西地區啟動儀式,該院和山西電視臺合作舉辦了“《放開我的手》首映禮暨《黃手環》山西地區發放啟動式”主題晚會。從2013年開始,每月在山西健康之聲廣播開展一次“專家門診”,介紹AD及相關疾病,把“黃手環??智友會”辦到空中,服務人群更為廣泛。截止到2014年3月,共發放黃手環823只,患者遍及全省11個地市,促進了山西省認知障礙疾病的社會關注。周一至周五均有帕金森、認知障礙及神經心理專病門診,進行認知功能、UPDRS量表篩查等。、
癲癇與睡眠組:癲癇專業組于80年代中期開設專病門診,30余年來為全國各地上萬名癲癇患者進行診治。目前分為內科治療及外科治療,內科治療組由孫美珍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1名組成醫師團隊,外科治療組由2名副主任醫師組成。內科開展工作:1)腦電視頻長程及睡眠監測;2)危重癥床旁腦電監測,指導癲癇持續狀態治療;3)開展對難治性癲癇患者癲癇灶定位,以及癲癇放電起源與病灶監測;4)難治性癲癇藥物治療:從免疫、血管、離子通道等方面對癲癇進行全方位的治療,使大部分癲癇患者的發作得以控制。手術治療:完成局灶性癲癇的外科治療30余例,病變性質包括:海馬硬化、皮層發育不良、灰質異位癥、巨腦回畸形、外傷性癲癇、海綿狀血管瘤、先天性腦萎縮、低惡度膠質瘤等,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癲癇。癲癇與睡眠學組對癲癇患者進行正規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生活行為方式的干預,長期管理著上千名癲癇患者。先后承擔7項省級課題研究,參加6項國際多中心新藥臨床研究,獲山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山西省科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1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80余篇專業論文,其中4篇被SCI收錄。
中樞感染與循證學組:由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1名、住院醫師2名、流行病學研究室管理員1名、遺傳病實驗室技師1名組成醫師團隊。該學組主要疾病范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即病毒、細菌、隱球菌、神經梅毒、朊蛋白病、免疫相關性如抗NMDA抗體相關腦炎、腦干腦炎、小柳原田等,疑難雜病,如腦白質病變、副腫瘤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如遺傳性共濟失調、遺傳性痙攣性截、CADASIL等。目前開展的工作遺傳病CADASIL、線粒體腦肌病、肯尼迪病、強直性肌營養不良、DMD等的基因檢測,并診斷線粒體病多例,擬開展腦脊液細胞學檢查。
近五年科室有國家“十一五”課題1項,國家科技部課題2項,國際合作課題4項,主持省級科研課題近30項,科研經費達250余萬元;參編全國十一五規劃教材3部;中華系列雜志發表論文10余篇。在國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20篇,有8篇被SCI收錄,SCI文章數量位居全省同專業之首。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創建于1957年,是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量最大的科室之一。全年共收治住院病人數約1800余人,手術約1500余臺,搶救危重病人150余例,成功率達94%。在醫療、教學、科研工作中均取得良好成績。
普外科63名醫護人員人中,具有博士學位8人,碩士學位13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在讀博士6人,在讀碩士22人。在護理人員中,本科畢業7人,專科畢業14人。普外科每年培養本科生250名,進修醫師20名,現有碩士生導師6人,已培養碩士研究生23名,考取博士生12名。200年6月我科成功地舉辦了衛生部門脈高壓癥繼續教育學習班和山西省第六屆普通外科學術研討會。近年來,在全科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科多次被評為先進科室和先進黨支部、團支部。被團省委、省勞動廳授予“青年文明號”、“巾幗文明崗”稱號。
全科除了承擔工作量非常大的日常工作外,還不斷探索新技術,改進手術方法,不斷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在自己的醫學領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胃腸組一例小腸全切除完全胃腸外營養患者目前已經存活11年,是我國長期存活的第2例。全結腸切除回腸儲袋解決了許多結腸疾患病人的痛苦。膽道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成為治療膽囊炎和膽囊結石的常規手術,對肝內膽管結石的治療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對于門脈高壓癥的外科治療,經過長時間的臨床探索和實驗研究,確立了遠端脾腎靜脈銳角吻合加區域斷流治療門脈高壓癥的地位。對于治療終末期肝病的肝移植手術,我們已獨立成功地進行了首例臨床肝移植。對巨大肝癌、肝門膽管癌的治療也取得了重大進步。特別是我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胰腺炎,效果非常顯著,死亡率由20年前40%、10年前的20%降至目前的7~8%,死亡率明顯下降。由于預防措施得當、治療及時合理,既減少了合并癥的發生,又縮短了住院日,解決了急性胰腺炎治療棘手這一難題。在培養大量人才同時我科還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科室年毛收入達到1300萬元。
近年來普外科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科研成果鑒定6項獲省技術成果進步二等獎四項,發表學術論文118篇,其中42篇在國家一級學術雜志刊登。
兢兢業業的老一輩與朝氣蓬勃努力工作的年青人組成普外科這個先進的集體,我們對自己的業務精益求精,視患者如親人,廉潔自律,實現著白衣戰士神圣的諾言。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開拓進取,在新世紀再創輝煌。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創建于1958年,1959年開始設置病床,后設教研室,經過近半個多世紀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不斷發展壯大,在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山西省皮膚病專業醫療、科研及教學工作的中心,屬國家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為山西省首家皮膚專業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山醫大一院皮膚科人立足于“以醫療為基礎 以教學為中心 以科研為先導”的理念,誠摯地為廣大患者朋友服務。以雄厚的技術力量、合理的人才梯隊、先進的設備以及精湛的醫術,在社會上享有較高聲譽。
目前科室醫護人員共32人,其中主任醫師、教授8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2人,住院醫師5人,副主任技師1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6人,護士7人。科主任白莉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常委,山西省醫學會皮膚科分會主任委員、山西省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會長。科副主任郭書萍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青年委員,山西省醫學會皮膚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副會長、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
醫療上,他們把嚴格的質量管理視為發展的生命線,從提高人員職業素質入手,不斷加強業務訓練,在建立和實施嚴格的質量保證的基礎上不斷更新診斷技術和治療手段,該科門診設置有皮膚病理室、真菌檢查室、性病實驗室、光療室、激光室、處置室、過敏原檢測室,配備有彩色病理圖文報告系統、紅藍光治療儀、窄譜UVB光療儀、CO2激光治療儀、調Q開關755nm激光治療儀、艾拉光動力治療儀等。該科全年平均門診量居全省前列,病房為獨立病區,定編床位20張,主要收治各種危重和疑難的皮膚病患者。該科長期致力于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醫療服務,認真履行“關懷、服務”的宗旨,視服務質量為生命,診療準確率和治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深受患者好評。
教學上,該教研室承擔醫學系本碩班、醫療系、衛生系、法醫系、高職班及繼續教育學院的皮膚性病學專業的臨床教學工作。該教研室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目前有碩士生導師四位,已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70余人,參編多部皮膚性病學教材;近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山西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骨科專業創建1958于年,1985年正式成立骨科,建科40余年,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骨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是山西醫科大學重點學科,共有教授、主任醫師9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3名。醫師中已取得博士學位3名,在讀博士2名,碩士學位8人,我科設有兩個病區68張床位,治療范圍涵蓋骨科領域的各種疾病。70年代末開始,在韓西城教授的帶領下率先開展顯微外科技術,包括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技術、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技術、神經缺損修復技術等,在顯微外科方敏共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理論二等獎1項,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其中“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臨床應用”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基礎研究的“自體靜脈移植橋接周圍神經失損的實驗研究”、“自體橫紋肌移植橋接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非生物橋接周圍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受衛生廳委托每年舉辦一屆骨科學習班,已為我省培養骨科專業人員450余人。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1999年骨科進行了專業分組,包括創傷康復專業、脊柱骨病專業、關節疾病專業和顯微手外科專業。九十年代以來,骨科引進美國史賽克公司的關節鏡大型儀器和人工關節置換器械,美國科以人公司的鈥激光治療等設備。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在繼承原有業績的基礎上,新開展的項目有輕皮穿刺鈥激光椎間盤摘除術、人工膝、髖關節置換術、TFC椎間融合術、髖部骨折DHS、帶鎖髓內釘、Gammar釘內固定術、脊柱骨折AF、Steffee、Dick釘內固定術,椎體前路Denada內固定術、頸椎病前路盤摘除術、頸椎病后路單、雙開門減壓術、復雜骨盆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腫瘤區段切除同各異體骨移植術、臂叢神經損傷修復重建術、關節鏡檢查用于診斷治療關節疾病等。
在保證醫療教學的基礎上,大力開展科研工作,自95年以來,骨科在中華級雜志上發表論文42篇、外文雜志上發表論文14篇、省級雜志上發表論文16篇,編寫專著和參與編寫專著5部,其中2部已出版,另3部已定稿。科研鑒定9項、科技進步獎11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目前仍承擔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
骨科技術力量雄厚,并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負的優秀專家學者,曾多人、多次獲得各種榮譽。韓西城教授被我院聘終身教授,劉強院工2000年被評為“全國百多先進醫務工作者”,韓樹蜂副教授榮獲省衛生廳“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全體骨科員工團結進取,為爭創博士點而努力奮斗。
近二十年來,我科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主篇及參編專著30部,獲省科研獎勵18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目前仍承擔各種科研項目21項。
山西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科在山西省消化界歷年來在醫教研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多年來在國內知名專家徐大毅教授的帶領下,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醫療、教學和科研方面均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隊伍,在日常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骨干帶頭作用。消化科目前有省內著名專家徐大毅、閆柱、耿引鳳、李亮成、計素菁教授。此外有副教授2名,講師(主治醫師)4人,住院醫師2人。其中碩士生導師4人,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7人,在讀研究生2人。科室設備有內鏡室、中心實驗室及病理實驗室。內鏡室可以開展胃鏡、腸鏡、腹腔鏡檢查以及內鏡下的一些治療工作;中心實驗室可以開展肝纖維化的早期診斷及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標記物的檢查工作;病理室可以開展胃腸粘膜的普通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1999年消化科又被省衛生廳評為重點科室,衛生廳投資20萬元裝備消化科實驗室。目前又可開展一些新工作,如24小時食道PH監測診斷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及治療、直腸測壓診斷便秘等。上述新項目的開展為消化科在2000年再上新臺階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消化科在一些專業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的內科治療、早期胃癌的診斷以及便秘的治療。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和治療水平不僅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而且還創造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始建于1958年,在上世紀就取得了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學科、山西省醫學重點學科,近年來又相繼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學科、博士后流動站、衛生部內鏡和微創醫學培訓基地、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獎獲獎科室,標志著學科邁入國家先進行列。
科室現有醫護人員83人,其中醫師37人,平均年齡34.5歲,高級職稱13人,博士6人,博士后1人;擁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尿控學最高獎“大禹獎”獲得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7人次;山西省名醫和優秀青年科學家各1人次。“山西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Chin-lee Wu教授加盟學科,使其成為一支活躍在全國泌尿外科領域富有朝氣、勇于創新的優勢團隊。2005年學科即開始進行亞專科建設,現有5個穩定的亞專科發展方向:微創泌尿外科、尿控和盆底功能重建、泌尿男性生殖系統腫瘤、男科學和泌尿系統結石。
泌尿外科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在現有基礎上可以開展規定的所有疾病診療項目,不僅要擴大規模,更要注重內涵及特色建設,使科室整體水平邁入國內先進行列,在某些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并向國際水平邁進。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血液科是一個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綜合性較強科室,擁有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綜合性較強科室,擁有醫療,護理,技術人員31人。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4人,住院醫師1人,其中已畢業博士1人,在讀博士2人,碩士6人。
血液科自60年代建立內科臨床實驗室,85年建立血液研究室,94年建立無菌層流病房,95年建立血栓免疫實驗室。現有床位26張,無菌層流病房3間。
擅長解決血液病診療中的疑難問題,如各種類型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與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各種類型貧血的診治。開展了自體骨髓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目前開展的實驗項目有貧血系列、溶血系列、骨髓象分析、組化染色、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檢測等。
1957年建院成立婦產科,產科1993年獲山西省首批愛嬰醫院稱號,并有數名同志成為國家級、省級愛嬰醫院評估成員,推動了該省愛嬰醫院的創建活動,推出人性化特色服務,多次榮獲“十佳愛嬰醫院”、“十佳孕婦學校”的榮譽。2000年產科成為獨立科室。2000年至今在各級領導和前輩的努力下,產科不斷發展壯大。現有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2名,醫師3名,助產士12人,護士16人,包括全國知名教授李翹竹,1名博士及多名碩士研究生導師。分為產科組及計劃生育組。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提供系統產前保健、高危妊娠監測、優生優育咨詢、無痛分娩、母嬰同室、家庭化病房及整體護理、母乳喂養咨詢等多項服務。與新生兒病房常年密切合作,為高危新生兒監護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內、外科及其他科室作為堅強的后盾,產科具有搶救危重孕產婦、疑難病癥診治、產前診斷等綜合能力。并承擔著全省醫療機構的人才培養,為他們培養了無數名業務骨干。對疑難危重孕產婦如DIC、子宮破裂、難治性產后出血、MOSF等病人救治水平及妊娠合并內外科疾病的診治水平省內領先。對切口妊娠、宮頸妊娠、宮角妊娠的診療水平省內領先。近三年共診治疑難危重及妊娠合并內外科疾病患者1828人次,平均每年600余例。開展宮腔鏡、腹腔鏡微創手術。主持并承擔省科技廳、省教育廳、衛生廳、博士啟動基金、人事廳留學人員擇優資助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基金項目課題的研究。在完成各級各類重大科研課題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科帶頭人及學科骨干的學術水平。
他們產科所有成員將用精湛的技術,熱誠的態度,一流的服務為廣大患者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本著“一切為了母嬰,服務于母嬰”的宗旨,產科全體醫護人員會努力把產科建設成為最佳的科室,使母嬰享受最好、最放心、最安全的服務,使每位孕產婦滿意永遠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產科榮譽:
1、1993年被國家評為首批“愛嬰醫院”;
2、1995年年優秀青年文明號;
3、1999年被評為省級青年文明號;
4、1999年作為山西省第一個“一日清單”試點單元,繼而在山西省推廣應用,曾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報道,同時省內各大媒體均有報道;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創建于1957年,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經該省幾代兒科專家教授和所有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發展成為目前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兒內、兒外科室,全科在編醫師16人,聘用醫師2人,其中主任醫師(教授)4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3人、主治醫師1人,住院醫師7人,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15人,醫師隊伍老、中、青相結合,高、中、初級職稱相匹配,是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相結合,團結協作的團隊。
該科是1978年首批的碩士學位授予點,目前有碩士生導師5人,近5年已經培養碩士研究生40余人,在讀研究生20余人。
該科設有小兒內科及小兒外科。兒內科設有門診和住院病房。門診實行24小時值班,方便急診就醫,重癥患兒及時搶救,急診患兒隨到隨看。兒科門診均為專家門診,全部由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應診,同時還開設了有特色的專家門診,如新生兒、小兒哮喘、小兒腎臟病、小兒遺傳性疾病、小兒營養性疾病等方面的專家門診,努力滿足不同病人的就診需求,受到一致好評。住院病房共有36張床位開設,分新生兒循環內分泌組、神經血液組和腎臟風濕免疫組3個專業組,每個專業組都由專業的主任醫師業務把關,實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同時還設一位“病區大組長”,遇有疑難診治問題及時請病區大組長會診,科室及時組織疑難病例大討論,并每周組織1次業務學習。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開設了兒童搶救室,配置了高頻吸氧儀、多功能監護儀,新生兒暖箱、經皮測膽儀、光療箱,大大提高了危重病兒的搶救成功率,搶救了不計其數的危重病兒和危重新生兒。
小兒外科也設有門診及住院病房,開設床位8張,主要收治小兒外科常見病及多發病(側重小兒普外科疾病)。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創建于1957年,開創了山西省神經外科先河,不僅在省內填補了專業空白,而且為其他兄弟單位神經外科的創建提供了發展模式和人才支持。1978年我科率先成為全省神經外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999年被評為山西省醫學特色專科,2006獲得神經外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再次被評為山西省醫學重點學科。我院神經外科已經發展成為學科特色顯著、專業人才薈萃、診療設備先進、整體實力雄厚,醫療水平領先的專科中心。作為山西省神經外科的發祥地,我院神經外科為山西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我科將開放床位72張,神經外科監護室9張,年收治患者1500余例,年門診量10000人次。全科擁有專業醫生23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山西省名醫2名。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8人,博士8人,歸國留學人員8人,近5年已主持并完成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正在主持國家十二五支撐計劃2項,衛生部課題2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10余項;參加國家級863計劃1項,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發明專利3項,發表SCI期刊收錄論文1篇,中華級論文19篇,國家級期刊論文63篇,平均每年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共20余名。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創建于1957年,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經該省幾代兒科專家教授和所有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發展成為目前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兒內、兒外科室,全科在編醫師16人,聘用醫師2人,其中主任醫師(教授)4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3人、主治醫師1人,住院醫師7人,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15人,醫師隊伍老、中、青相結合,高、中、初級職稱相匹配,是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相結合,團結協作的團隊。
該科是1978年首批的碩士學位授予點,目前有碩士生導師5人,近5年已經培養碩士研究生40余人,在讀研究生20余人。
該科設有小兒內科及小兒外科。兒內科設有門診和住院病房。門診實行24小時值班,方便急診就醫,重癥患兒及時搶救,急診患兒隨到隨看。兒科門診均為專家門診,全部由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應診,同時還開設了有特色的專家門診,如新生兒、小兒哮喘、小兒腎臟病、小兒遺傳性疾病、小兒營養性疾病等方面的專家門診,努力滿足不同病人的就診需求,受到一致好評。住院病房共有36張床位開設,分新生兒循環內分泌組、神經血液組和腎臟風濕免疫組3個專業組,每個專業組都由專業的主任醫師業務把關,實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同時還設一位“病區大組長”,遇有疑難診治問題及時請病區大組長會診,科室及時組織疑難病例大討論,并每周組織1次業務學習。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開設了兒童搶救室,配置了高頻吸氧儀、多功能監護儀,新生兒暖箱、經皮測膽儀、光療箱,大大提高了危重病兒的搶救成功率,搶救了不計其數的危重病兒和危重新生兒。
小兒外科也設有門診及住院病房,開設床位8張,主要收治小兒外科常見病及多發病(側重小兒普外科疾病)。
骨科專業創建1958于年,1985年正式成立骨科,建科40余年,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骨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是山西醫科大學重點學科,共有教授、主任醫師9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3名。醫師中已取得博士學位3名,在讀博士2名,碩士學位8人,我科設有兩個病區68張床位,治療范圍涵蓋骨科領域的各種疾病。70年代末開始,在韓西城教授的帶領下率先開展顯微外科技術,包括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技術、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技術、神經缺損修復技術等,在顯微外科方敏共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理論二等獎1項,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其中“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臨床應用”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基礎研究的“自體靜脈移植橋接周圍神經失損的實驗研究”、“自體橫紋肌移植橋接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非生物橋接周圍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受衛生廳委托每年舉辦一屆骨科學習班,已為我省培養骨科專業人員450余人。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1999年骨科進行了專業分組,包括創傷康復專業、脊柱骨病專業、關節疾病專業和顯微手外科專業。九十年代以來,骨科引進美國史賽克公司的關節鏡大型儀器和人工關節置換器械,美國科以人公司的鈥激光治療等設備。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在繼承原有業績的基礎上,新開展的項目有輕皮穿刺鈥激光椎間盤摘除術、人工膝、髖關節置換術、TFC椎間融合術、髖部骨折DHS、帶鎖髓內釘、Gammar釘內固定術、脊柱骨折AF、Steffee、Dick釘內固定術,椎體前路Denada內固定術、頸椎病前路盤摘除術、頸椎病后路單、雙開門減壓術、復雜骨盆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腫瘤區段切除同各異體骨移植術、臂叢神經損傷修復重建術、關節鏡檢查用于診斷治療關節疾病等。
在保證醫療教學的基礎上,大力開展科研工作,自95年以來,骨科在中華級雜志上發表論文42篇、外文雜志上發表論文14篇、省級雜志上發表論文16篇,編寫專著和參與編寫專著5部,其中2部已出版,另3部已定稿。科研鑒定9項、科技進步獎11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目前仍承擔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
骨科技術力量雄厚,并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負的優秀專家學者,曾多人、多次獲得各種榮譽。韓西城教授被我院聘終身教授,劉強院工2000年被評為“全國百多先進醫務工作者”,韓樹蜂副教授榮獲省衛生廳“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全體骨科員工團結進取,為爭創博士點而努力奮斗。
近二十年來,我科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主篇及參編專著30部,獲省科研獎勵18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目前仍承擔各種科研項目21項。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創建于1958年,1959年開始設置病床,后設教研室,經過近半個多世紀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不斷發展壯大,在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山西省皮膚病專業醫療、科研及教學工作的中心,屬國家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為山西省首家皮膚專業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山醫大一院皮膚科人立足于“以醫療為基礎 以教學為中心 以科研為先導”的理念,誠摯地為廣大患者朋友服務。以雄厚的技術力量、合理的人才梯隊、先進的設備以及精湛的醫術,在社會上享有較高聲譽。
目前科室醫護人員共32人,其中主任醫師、教授8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2人,住院醫師5人,副主任技師1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6人,護士7人。科主任白莉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常委,山西省醫學會皮膚科分會主任委員、山西省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會長。科副主任郭書萍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青年委員,山西省醫學會皮膚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副會長、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
醫療上,他們把嚴格的質量管理視為發展的生命線,從提高人員職業素質入手,不斷加強業務訓練,在建立和實施嚴格的質量保證的基礎上不斷更新診斷技術和治療手段,該科門診設置有皮膚病理室、真菌檢查室、性病實驗室、光療室、激光室、處置室、過敏原檢測室,配備有彩色病理圖文報告系統、紅藍光治療儀、窄譜UVB光療儀、CO2激光治療儀、調Q開關755nm激光治療儀、艾拉光動力治療儀等。該科全年平均門診量居全省前列,病房為獨立病區,定編床位20張,主要收治各種危重和疑難的皮膚病患者。該科長期致力于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醫療服務,認真履行“關懷、服務”的宗旨,視服務質量為生命,診療準確率和治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深受患者好評。
教學上,該教研室承擔醫學系本碩班、醫療系、衛生系、法醫系、高職班及繼續教育學院的皮膚性病學專業的臨床教學工作。該教研室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目前有碩士生導師四位,已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70余人,參編多部皮膚性病學教材;近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山西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影像醫學專業是由X線、CT、MRI、介入放射、超聲醫學組成的臨床診斷和治療綜合學科。該學科是我省醫教研工和的主要基地,是國家首批碩士授予點,1995年被山西醫科大學評為校重點學科。近年來,學科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取得了較好成績。該學科的主要特色有:1、設備先進。擁有國內先進的螺旋CT、超導型MRI、數字化X光機、HP5500型彩色超聲設備;最先進的V5000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為臨床影像綜合診斷和介入治療提供了可靠保證。學科在提高臨床綜合診斷和介入治療的同時,加強基礎研究,重視實驗室建設,目前負荷超聲心動圖實驗室設備與研究水平已達國內領先地位,介入放射學實驗室正在不斷完善。2、技術力量雄厚。具有合理、較高水平的人才梯隊。在現有的32名醫師、教師中,具備正高職稱者5名,副高職稱者11名;博士生5名,碩士生16名。科室現有博士生導師范名,碩士生導師5名。在高級職稱人員中,中青年技術骨干占90%以上,有兩名中青年技術骨干被評為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3、科研方向穩定,成果顯著。負荷超聲心動圖臨床應用研究,消化道、肝膽腫瘤綜合影像學診斷,介入放射治療為本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近三年來,科研開題17項,其中:衛生課題2項,參與協作國家自然基金課題1項,省級課題14項。已鑒定獲獎3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兩、三等獎一項),99年度已鑒定的課題四項,其中三項達國內領先水平。目前結合臨床和科學研究已發表較高水平論文10篇。參與衛生部規劃教材“影像診斷迷”“影像技術學”等四部教科書的編寫,均承擔主編、副主編重要職責。專業范圍內各診斷組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0項。4、提高管理水平,發揮綜合影像診斷優勢。科室始終堅持每周全科性綜合影像診斷讀片,堅持青年醫師專業范圍內培訓輪轉,堅持各種影像檢查手段相互配合,優勢互補,互相協作不分隔的原則,促進了影像專業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促進了科室整體業務水平的提高。
腫瘤科全面承擔腫瘤疾病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具有國內一流診療條件,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治療需求,科室現有醫師14人,碩士以上學歷者占85%,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人,病房位于2號住院樓3層,開設床位70張。
腫瘤科除開設獨立的病房和門診外,還建立了腫瘤隨訪室、腫瘤射頻熱療室,且正在籌建微波消融室及超聲聚焦刀治療室。開創了以腫瘤化療及微創治療為主體的綜合內科治療體系。
腫瘤科主要負責各種惡性腫瘤的診斷和內科治療,包括:肺癌、胃癌、肝癌、大腸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宮頸癌、胰腺癌、膀胱癌、腎癌、前列腺癌等的術前新輔助及術后化療,以及各種晚期惡性腫瘤病人的對癥、支持、姑息治療以及中醫中藥治療。
腫瘤科先后選派多名醫師,護士到北京多家知名腫瘤醫院或者科室進修學習,病建立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關系。且不斷引進新技術,先后開展了化療泵、連續輸注化療、持續胸腹腔引流及腔內化療,達到減毒增效目的;開展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如易瑞沙、赫賽汀、愛必妥、索坦等藥物的臨床應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國內先進設備--射頻腫瘤深部熱療機針對腫瘤實施熱療的技術,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療法之后的第五大療法,為腫瘤的質量增添了嶄新的有效治療手段。并率先在我院開展了外周靜脈置管術(PICC),已完成數百例病人的治療,技術成熟可靠,大大減少了以往病人靜脈給藥需要發福穿刺的痛苦,也確保了化療藥物使用安全。
腫瘤科擔負著山西醫科大學本科及本碩醫學生腫瘤內科的教學任務,并于2006年積聚全科醫師的臨床及教學經驗,撰寫了腫瘤專科論著《腫瘤學概論》,被山西醫科大學等國內知名醫學高等院校指定為本科,本碩教材。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創建于原神經精神科,1990年獨立建科,2011年被評為山西醫科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12年被評為山西省醫學重點學科,2016年被評為山西省臨床醫學重點專科。經過多年發展,該學科在精神病學網絡排名中連續兩年位列華北五省市第四,連續三年全國排名提名。
目前,該科是國家藥物臨床研究基地、山西省精神衛生專業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專科護士培訓基地。此外,也是山西省心理衛生協會、山西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專業委員會、山西省衛生廳精神衛生醫療質量控制部、山西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山西省護理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和山西省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等學術團體的掛靠單位。
該科現有工作人員81人,包括醫師22人、心理治療師25人,其中高級職稱26人,博導2人、碩導1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5人。
該科設置五個亞專科:心境障礙、心身疾病、老年精神心理(認知障礙-睡眠障礙中心)、兒童精神心理和臨床心理。收治患者來自山西、河北、河南、內蒙等臨近省市,年平均門診量近40000人次,住院患者1500人次。臨床設置:(1)門診:開設專家門診5個、專病門診3個、以及疑難、普通、方便和隨訪等門診。(2)住院:可利用床位100張,分為心境障礙、心身疾病、兒童、老年和成癮5個病區。(3)神經生物學檢查治療中心:設置腦電圖室、腦誘發電位室、多導睡眠監測室、重復經顱磁刺激室以及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室。(4)心理測量和評估中心:設置自評室、他評室及神經心理測量室。(5)心理咨詢治療中心:設置個體治療室、家庭治療室、集體治療室、催眠治療室及沙盤治療室。
該科三個研究方向在國內具有影響力:心境障礙基礎和臨床、精神障礙的規范化診治與臨床路徑、精神分裂癥早期識別和診療相關生物標記物篩選。近十年,先后承擔60余項課題,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及973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0余項;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4項;發表國家級以上論文400余篇,其中SCI收錄近70篇。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創建于原神經精神科,1990年獨立建科,2011年被評為山西醫科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12年被評為山西省醫學重點學科,2016年被評為山西省臨床醫學重點專科。經過多年發展,該學科在精神病學網絡排名中連續兩年位列華北五省市第四,連續三年全國排名提名。
目前,該科是國家藥物臨床研究基地、山西省精神衛生專業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專科護士培訓基地。此外,也是山西省心理衛生協會、山西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專業委員會、山西省衛生廳精神衛生醫療質量控制部、山西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山西省護理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和山西省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等學術團體的掛靠單位。
該科現有工作人員81人,包括醫師22人、心理治療師25人,其中高級職稱26人,博導2人、碩導1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5人。
該科設置五個亞專科:心境障礙、心身疾病、老年精神心理(認知障礙-睡眠障礙中心)、兒童精神心理和臨床心理。收治患者來自山西、河北、河南、內蒙等臨近省市,年平均門診量近40000人次,住院患者1500人次。臨床設置:(1)門診:開設專家門診5個、專病門診3個、以及疑難、普通、方便和隨訪等門診。(2)住院:可利用床位100張,分為心境障礙、心身疾病、兒童、老年和成癮5個病區。(3)神經生物學檢查治療中心:設置腦電圖室、腦誘發電位室、多導睡眠監測室、重復經顱磁刺激室以及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室。(4)心理測量和評估中心:設置自評室、他評室及神經心理測量室。(5)心理咨詢治療中心:設置個體治療室、家庭治療室、集體治療室、催眠治療室及沙盤治療室。
該科三個研究方向在國內具有影響力:心境障礙基礎和臨床、精神障礙的規范化診治與臨床路徑、精神分裂癥早期識別和診療相關生物標記物篩選。近十年,先后承擔60余項課題,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及973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0余項;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4項;發表國家級以上論文400余篇,其中SCI收錄近70篇。
山醫大一院內分泌科于1980年成立,是山西省建立最早的內分泌專業,擁有床位60張,下設內分泌實驗室、細胞室、分子生物實驗室、健康咨詢室、代謝性骨病研究室、肥胖及其相關疾病研究室的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系統等。經過30年的發展和完善,內分泌科目前已發展為集醫、教、研、防于一體,以糖尿病和肥胖、甲狀腺疾病、骨代謝疾病為穩定研究方向的三級學科,是山西省醫學會內分泌分會主任委員單位、甲狀腺學組組長單位、山西省糖尿病防治辦公室依托單位,糖尿病教育管理認證單位,山西省衛生廳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內分泌科醫療質量控制部依托單位,承擔全省社區衛生服務技術培訓,是山西省業內唯一能承擔國家藥物臨床研究項目的科室、唯一的衛生部“醫療質量萬里行骨質疏松癥診療技術協作基地”掛牌單位。
【人才梯隊】
內分泌科擁有結構合理的高素質人才梯隊。現科室醫務人員55人,其中高級職稱15人(包括護理和實驗室技術人員),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博士后1人,博士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省級優秀專家1人,7人先后赴美國、加拿大等地研修,在國家和省級各相關專業學術委員會中專家數量于省內領先。
【醫療】
內分泌科目前病床60張,年住院約1100人次,年門診量約60000人次;臨床開展的多項醫療技術在全省唯一或領先。多年來,科室致力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代謝性骨病、肥胖及相關疾病等亞專業的建設,在國內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影響。
科室在完成自身醫療任務的同時,響應衛生部“全國健康新長征——基層醫師糖尿病教育”項目及中華醫學會“中國糖尿病診療基層行”項目,引導全省內分泌學科專業的醫療行為更加規范有序,提高內分泌疾病的整體防治水平。
【護理及健康教育】
內分泌科全體護理人員21人,其中主管護師5人,護師7人,護士8人,護理員1人,護理人員中有國家級糖尿病健康教育資質及營養師資質1人,擁有心理師資質1人,擁有健康管理師資質2人,多人曾赴北京、上海等醫院進行深造學習。
自1994年至今,科室始終堅持每周一次免費的糖尿病患者教育活動。近年,科室又開展了“生命網——糖尿病健康快車”及“一日營”活動,為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管理能力,減少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內分泌科率先成立山西省首家健康咨詢門診,一名護士作為山西省首位護士取得CDS健康教育資格認證;2013年成為全國首批CDS教育認證單位。
目前,內分泌科堅持進行健康教育工作在病房、門診、社區同時展開,形成糖尿病健康教育一體化、全程化;糖尿病教育管理工作不僅限于健康教育,也逐步開展慢性并發癥的篩查及建立糖尿病患者管理系統,形成“全人全程化糖尿病教育”模式。
【實驗室】
內分泌實驗室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30余年幾代人的努力,已發展成為正規化、標準化、科學化、現代化的國內先進實驗室。
內分泌實驗室現有檢驗士6名,檢驗師5名,主管技師3名,副主任技師1名。2001年始率先參加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的室間質評,2005年至今室間質評達標率均達到100%
目前,內分泌實驗室有全自動電化學發光檢測儀羅氏6000、全自動電化學發光檢測儀2010、全自動酶標儀、雙臂骨密度儀、雙探頭γ-計數儀GC1200型、糖化血紅蛋白儀DS5等國內先進的儀器設備,已開展的檢測項目達50多項,涉及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骨代謝疾病以及垂體、腎上腺疾病等相關檢測內容。實驗室檢測手段先進,使激素測定的靈敏度、準確度更高,不僅能方便快捷、保質保量地服務于臨床,而且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現在已經成為山西省先進的專科實驗室。
【科研】
在積極完成醫療、教學工作的前提下,科室不斷強化“科研為先導”的意識。近五年來,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5項,擁有科研經費200余萬元。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雜志5篇,國家一級雜志30余篇,有4項科研成果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獎。
【教學】
科室承擔山西醫科大學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成教的理論及實習教學,與臨床醫療工作相得益彰。自1985年始培養碩士研究生,現已畢業碩士研究生100余人,分赴全國各地。內分泌科培養的兩名研究生分別于2011年及2013年參加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均獲得團體一等獎的好成績。
內分泌科全體人員團結一致、意氣奮發,為醫、教、研、防工作再上新臺階努力拼搏。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于1994年組建,在現任科主任方敬愛教授的帶領和全科室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下,目前由門診、病房、血液凈化中心、CBP室、實驗室及藥理基地等部門組成,同時還承擔山西省衛生廳疾控辦下設的腎臟病慢病防治辦公室工作。
腎內科主要致力于各種腎臟病、血液凈化領域的臨床治療以及以臨床為基礎的實驗研究工作。科室除常規藥物治療外,診療手段還包括腎穿刺活檢術、中西醫結合、結腸透析、腹膜透析及多種先進的血液凈化治療,如血液透析、血液濾過、血液透析濾過、血液灌流、免疫吸附、人工肝及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現床旁血濾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腎臟病已達國內領先水平,并率先在省內開展了多項血液凈化的高端技術;實驗室開展的許多臨床腎病專科檢查,均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腎內科已成長為國內專業水平成熟、綜合實力強、技術力量雄厚的一支醫療隊伍,為山西及周邊省市的腎病患者提供了優質醫療服務。科室成立至今共擁有碩士生導師7人,博士后2人、博士學位7人、碩士學位13人。現有醫生17名,護士34名,醫生均為碩士以上學歷15人,學士2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3人。高級職稱4人,副高職稱3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5人。科室人員知識及年齡結構合理,同時,還承擔著培養山西醫科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的臨床教學工作。截至目前該科共培養研究生30余人,研究生畢業后均成為各大醫院科研和臨床的業務骨干。腎內科科室人員分別在中華醫學會、中華醫院管理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醫師協會、山西醫學會、山西省醫師協會、山西中西醫結合學會等學會任職,并在多家雜志擔任常務副主編、編委、審稿人等職務。在山醫大一院腎內科實力的感召下,使得許多業內相關高端會議如 “第六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腎臟病會議”、“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編輯工作會議”、“青年科學家論壇”、國家繼續教育項目“中西醫結合治療腎臟疾病新進展”等在山西首次召開。
近年來腎內科科研工作碩果累累,該科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十五攻關、山西省科技廳、山西省教委等各類科研項目,鑒定科研成果九項,其中六項科研成果分別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山西省科技廳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及三等獎兩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兩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三項。主編、副主編專著七部,發表論文近200篇。這些成績的取得同時也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肯定,如科室人員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衛生廳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山西省衛生廳青年崗位能手、山西醫科大學優秀中青年教師,并榮獲山西省三八紅旗手標兵、山西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與此同時他們還收到了很多患者的表揚信和錦旗。
腎內科全體醫護人員本著“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秉承老一輩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著力將優質服務貫穿于醫療服務全過程,以扎實的工作作風和精湛的醫療技術,贏得業內人士及廣大患者的認可和贊譽。她們將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與心血,貫徹他們的宗旨——對患者的生命負責,使腎臟病患者重新燃起對生命的渴望與希望,她們將一如既往、醫護患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
骨科專業創建1958于年,1985年正式成立骨科,建科40余年,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骨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是山西醫科大學重點學科,共有教授、主任醫師9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3名。醫師中已取得博士學位3名,在讀博士2名,碩士學位8人,我科設有兩個病區68張床位,治療范圍涵蓋骨科領域的各種疾病。70年代末開始,在韓西城教授的帶領下率先開展顯微外科技術,包括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技術、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技術、神經缺損修復技術等,在顯微外科方敏共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理論二等獎1項,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其中“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臨床應用”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基礎研究的“自體靜脈移植橋接周圍神經失損的實驗研究”、“自體橫紋肌移植橋接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非生物橋接周圍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受衛生廳委托每年舉辦一屆骨科學習班,已為我省培養骨科專業人員450余人。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1999年骨科進行了專業分組,包括創傷康復專業、脊柱骨病專業、關節疾病專業和顯微手外科專業。九十年代以來,骨科引進美國史賽克公司的關節鏡大型儀器和人工關節置換器械,美國科以人公司的鈥激光治療等設備。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在繼承原有業績的基礎上,新開展的項目有輕皮穿刺鈥激光椎間盤摘除術、人工膝、髖關節置換術、TFC椎間融合術、髖部骨折DHS、帶鎖髓內釘、Gammar釘內固定術、脊柱骨折AF、Steffee、Dick釘內固定術,椎體前路Denada內固定術、頸椎病前路盤摘除術、頸椎病后路單、雙開門減壓術、復雜骨盆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腫瘤區段切除同各異體骨移植術、臂叢神經損傷修復重建術、關節鏡檢查用于診斷治療關節疾病等。
在保證醫療教學的基礎上,大力開展科研工作,自95年以來,骨科在中華級雜志上發表論文42篇、外文雜志上發表論文14篇、省級雜志上發表論文16篇,編寫專著和參與編寫專著5部,其中2部已出版,另3部已定稿。科研鑒定9項、科技進步獎11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目前仍承擔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
骨科技術力量雄厚,并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負的優秀專家學者,曾多人、多次獲得各種榮譽。韓西城教授被我院聘終身教授,劉強院工2000年被評為“全國百多先進醫務工作者”,韓樹蜂副教授榮獲省衛生廳“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全體骨科員工團結進取,為爭創博士點而努力奮斗。
近二十年來,我科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主篇及參編專著30部,獲省科研獎勵18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目前仍承擔各種科研項目21項。
山西醫學大學第一醫院傳染科成立于1958年,2002年更名為感染病科。建科57年來,在歷屆科主任的領導及全體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學科建設有了長足發展。
科室現開放床位50張,擁有醫生、護士及技術人員共計49人,其中醫生22人,具有正高職稱者(教授、主任醫師)6人、副高職稱者(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和副主任技師)7人,有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9人,具有博士學位者7人、碩士學位者8人,有1人曾赴英國留學深造,1人正在美國進修學習。護士23人,其中副主任護師2人,主管護師4人,護師13人,護士4人。
目前感染病專業形成合理穩定的醫療、教學與科研高素質人才梯隊,已成為山西省衛生廳臨床重點專科、山西省傳染病領域的臨床醫療、教學及科研中心。1985年,感染病科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199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已培養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116人。1990年~2013年共承擔各項科研項目90項(包括未結題的31頂),其中國家級8項,省級50項,市級1項,院級28項,校級3項;由山西省科委鑒定為國際先進3項,國內領先6項,國內先進1項;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山西省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華西醫學科技成果獎1項,引進新技術、新項目3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近400篇,其中國際學術論文6篇(3篇為SCI收錄)、國家級論文300余篇。2000年以來感染病學教研室共撰寫各類傳染病書籍35部,其中著作16部,教材19部,主編了《肝病的現代診斷與治療》、《結核的現代診斷與治療》及《傳染病學習指導》等著作10部,副主編的有18部,參編了《傳染病學》本科、研究生、英文版教材等4部、《人禽流感預防控制指南》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護》等專著7部,共約1000多萬字。
2010年以來,參加國際感染病學術會議6人次(包括奧地利、維也納歐洲肝病年會,印尼雅加達亞太國際肝病年會,成都亞太地區國際肝病會議、新加坡亞太肝病年會及歐洲肝病學術會議等),參加國內學術會議36人次,參加省內各種學術會議160人次。協辦全國肝纖維化新進展學術會議1次,舉辦省內各種感染病專業學術會議共5次。2010年10月成功舉辦了山西省第十二屆感染病學術會議,參會代表達160人。
如今,科室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名,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專業常委1名,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專業委員1名,青年委員2名,省級學科帶頭人3名,山西省醫學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名,常委7名;山西省醫師協會專業醫師分會會長及副會長3名,常委4名;山西省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常委1名,山西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1名,留學歸國人員2名。
目前,山醫大一院感染病科是山西省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集醫、教、研于一體的感染病專業科室,是山西省唯一的傳染病學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學位授予點,是山西醫科大學肝病研究所的臨床研究基地,是山西省培養從事傳染病醫務工作者的搖籃,更是肝病患者康復的家園。
腫瘤科全面承擔腫瘤疾病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具有國內一流診療條件,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治療需求,科室現有醫師14人,碩士以上學歷者占85%,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人,病房位于2號住院樓3層,開設床位70張。
腫瘤科除開設獨立的病房和門診外,還建立了腫瘤隨訪室、腫瘤射頻熱療室,且正在籌建微波消融室及超聲聚焦刀治療室。開創了以腫瘤化療及微創治療為主體的綜合內科治療體系。
腫瘤科主要負責各種惡性腫瘤的診斷和內科治療,包括:肺癌、胃癌、肝癌、大腸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宮頸癌、胰腺癌、膀胱癌、腎癌、前列腺癌等的術前新輔助及術后化療,以及各種晚期惡性腫瘤病人的對癥、支持、姑息治療以及中醫中藥治療。
腫瘤科先后選派多名醫師,護士到北京多家知名腫瘤醫院或者科室進修學習,病建立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關系。且不斷引進新技術,先后開展了化療泵、連續輸注化療、持續胸腹腔引流及腔內化療,達到減毒增效目的;開展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如易瑞沙、赫賽汀、愛必妥、索坦等藥物的臨床應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國內先進設備--射頻腫瘤深部熱療機針對腫瘤實施熱療的技術,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療法之后的第五大療法,為腫瘤的質量增添了嶄新的有效治療手段。并率先在我院開展了外周靜脈置管術(PICC),已完成數百例病人的治療,技術成熟可靠,大大減少了以往病人靜脈給藥需要發福穿刺的痛苦,也確保了化療藥物使用安全。
腫瘤科擔負著山西醫科大學本科及本碩醫學生腫瘤內科的教學任務,并于2006年積聚全科醫師的臨床及教學經驗,撰寫了腫瘤專科論著《腫瘤學概論》,被山西醫科大學等國內知名醫學高等院校指定為本科,本碩教材。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從1957年建科以來,先后有武漢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等國內外知名耳鼻咽喉科教授與學術人才匯集于此,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我國老一輩耳鼻咽喉科知名專家李武功教授的領導下,首先在山西開展了全喉截除、鼓室成形術及鼻咽纖維血管瘤切除等手術。在國內較早開展變態反應研究工作,首家開設梅核氣門診,省內首先開展嗓音研究,是省內首批碩士研究生授予學科,始終引領著全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教研發展。
科室下設門診、病房、腫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臨床聽力中心及新生兒聽力篩查診治中心、鼻內鏡室、變態反應實驗室、臨床藥物實驗室。日門診量約270人,年住院手術1000余臺,科室目前共有醫生24人,護理人員35人,其中主任、副主任醫師12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0人,擁有醫學博士學位者10人,碩士學位者14人。在全省最早開展了鼻內鏡鼻腔鼻竇微創手術、耳顯微外科手術、鼾癥綜合治療、變應性鼻炎免疫治療、喉顯微外科手術、頭頸腫瘤的手術治療等常規項目;開展了嗓音醫學分析、經鼻視神經減壓、腦脊液鼻漏修補術、人工耳蝸植入、前顱底、側顱底手術、頭頸部罕見腫瘤的手術治療等代表學科發展水平的高難度手術。近十幾年來,科室圍繞喉癌三維切緣開展了系列臨床基礎研究,提出適形喉部分切除術的理論,提高了部分喉手術的比例,使更多的喉癌患者保留了喉功能,該項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病房與實驗室均具備國內外先進設備,配備高級技術人才,服務于患者,在臨床疑難重癥疾病的診治中發揮著主力作用。
學科先后成為省衛生廳首批醫學重點學科、省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教育部臨床醫學第二類特色專業、衛生部內鏡(耳鼻咽喉科)診療技術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耳鼻咽喉科)、國家精品課程、國家優秀教學團隊、國家青年文明號等,標志著學科整體邁入國家級先進行列。學科開拓創新,以科研、教學促發展,科室具有頭頸腫瘤基礎與臨床、鼻內鏡外科、變態反應與臨床及耳科學與聽力學等重點研究方向,已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科室承擔國際合作、國家與省級科研項目40余項,科研經費500余萬元。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雜志上發表論文398篇,被SCI、CA收錄29篇次,出版專著32部,教材26部;先后取得中華醫學科學二等獎1項,山西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6項,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學科帶頭人王斌全教授擔任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耳鼻咽喉科學》(八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副主編,第5版衛生部規劃教材《眼耳鼻喉口腔科學》教材主編。
一步一個腳印,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始終走在學科的最前沿。
中醫科內設中醫內科、外科、針灸、推拿等專業。科室以發揚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加強繼承創新,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為中心,朝著“科有專病,醫有專長”的方向發展。科室負責人及骨干成員在全國和省級專業學會分別擔任理事、副主任委員、常務理事。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中藥新藥臨床試驗機構。2011年被評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現為國家重癥重點專科協作單位。中醫外科被評為山西省重點專科,中醫護理專業為國家重點專科培育項目。科室發揚中醫藥治療特色和優勢,在多發病、常見病、疑難病癥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中醫外科采用中醫內外結合特色療法,在治療附骨疽、脫疽、壞疽、環跳疽、足踝疽、壓瘡等頑固性疾病方面取得較好療效,在省內享有較高知名度。按照中醫傳統理論創立的中藥內服配合“理肌整筋、揉臏調膝、點穴通脈”推拿手法結合中藥塌漬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滿意療效。針灸推拿專業采用針刺、灸法穴位埋線、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理筋整筋、整脊通督,冬病夏治等中醫特色療法,治療難治性疾病,效果明顯。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開展中醫特色專科護理,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顯示出明顯優勢。科室以“懷仁、厚德、謹言、慎行”為宗旨,將不斷提高醫療護理水平,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眼科始建于1956年,是山西省第一個眼科醫療單位,為山西省眼科專業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并于1976年抽出若干名骨干醫生籌辦了山西省眼科醫院。經過50余年的發展,在三代科主任范雪定、謝斌、程霄黎的帶領下眼科已經成為山西省眼科事業的中流砥柱。目前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眼科共設病床14張,層流手術室4間,擁有在職醫生11人(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2人,住院醫師4人),其中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7人。眼科還聘請多名名老專家常年出診,其中范雪定教授、仁佩賢教授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范雪定教授與1999年評為醫院首批終身教授。
1976年,眼科在全國較早開展了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和激光治療眼底病工作,在眼底病的治療方面一直處于山西省內領先地位; 2000年前后又先后購買了眼科A/B超機、手術顯微鏡、電腦視野機、OCT、視覺電生理等先進儀器,對顯微手術的進一步開展及復雜眼病的診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目前眼科已開展超聲乳化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折疊式人工晶體植入術、玻璃體切割手術、青光眼手術、眼科整形及斜視矯治、羊膜移植等多項手術。同時,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這所全省實力最強的綜合醫院的支持下,眼科對伴有全身疾病的眼病患者具有特殊的診療優勢。
康復醫學科具有五十余年的歷史,其前身為物理治療科(1957年~1985年),開展了以物理治療為主的綜合康復醫療工作;隨著國內外醫學事業的發展,1985年更名為康復醫學科,2002年完全過渡到康復醫學科,2007年成立康復病房,目前共有床位32張。科室具有獨立的門診和病房兩大區域,共有1300平方米,其中病區功能訓練廳面積400多平米,是山西省內規模最大和開展項目最齊全的綜合性三甲醫院康復專科之一。
康復醫學科開展的工作包括傳統物理治療:蠟療、超短波、微波、短波、直流電藥物導入治療、直流電水槽浴、電腦中頻、電腦超聲波、紫外線、冷光紫外線、頸椎、腰椎牽引、按摩等。新型物理治療方法:磁療、干擾電、大功率微波、短波、電子生物反饋、腦循環、肢體氣壓治療、偏振光、中藥蒸氣浴、吞咽肌電、放散狀體外沖擊波治療儀等。傳統的針灸、按摩應用現代基于神經生理學原理而設計的運動療法如:Bobath療法、Brunnstrom療法、Rood療法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簡稱PNF)及運動再學習;應用基于生物力學原理而設計的運動療法如:關節松動術、美國thera-band漸進式訓練技能、挪威Neurac S-E-T懸吊訓練技術,利用重力調整整體生物力學及生理學機能的原理,通過振動、閉鏈運動、不穩定平面訓練原則激活神經肌肉的功能,治療頸、腰痛,肩、肘、髖、膝、踝關節疾病及腦卒中、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患。Tecnobody動靜態平衡評估訓練系統:能準確、系統地評估及訓練患者動、靜態平衡及本體感覺功能,應用于神經系統與骨關節系統疾病的平衡及本體感覺功能障礙患者。MRS-FS下蹲肌群運動控制系統:適用于腦卒中患者早期恢復下肢功能運動訓練,骨科髖、膝、踝關節術前術后、運動損傷安全地早期下肢力量訓練。
還開展了面肌痙攣、腦損傷肌痙攣病人肉毒毒素注射,髖、膝、踝、肩、肘關節腔玻璃酸鈉注射技術等藥物注射;言語、吞咽、認知功能障礙康復訓練;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控制系統訓練;中樞、周圍神經損傷生物反饋系統訓練。其開展的神經系統疾病康復、脊髓損傷康復、骨關節疾病康復、運動創傷康復、老年病康復、心肺康復、疼痛康復等亞專業康復,是省內開展康復專業最全面的醫學專科。
康復醫學科人員結構合理,擁有一批高素質、技術過硬、服務熱情的專業技術隊伍。科室設備多為進口設備,為做到科學、高效、趣味康復提供了硬件保障。全體醫務人員按照先進的現代康復治療模式、國際治療新概念,把康復醫師、護士、治療技師的工作密切配合起來,對每位病人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治療,盡最大努力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恢復機體功能。
肌肉電診斷儀定位引導下痙攣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新技術:
長期以來,腦、脊髓損傷等疾病所導致的肌肉痙攣對患者的功能造成重要影響。目前,對痙攣肌肉的治療常用藥物是口服制劑巴氯芬、替扎尼定和苯二氮卓類,這些藥物副作用大、療效不顯著,而單純的運動療法又難以使患者實現較理想的功能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A型肉毒毒素是近年來國外廣泛用于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首選藥物,是由厭氧的肉毒梭菌產生的一種細菌外毒素,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其藥理作用是:肉毒毒素由吸收部位進入體液最后到達周圍膽堿能神經末梢的突出前膜,并在此發生特異性結合,通過胞吞作用進入胞液,抑制膽堿能神經末梢釋放含有乙酰膽堿的囊泡過程,從而抑制乙酰膽堿的釋放,使神經肌肉接頭的功能受阻。隨著時間延長,神經軸突的末梢部分和鄰近的郎飛結開始發芽,并深入肌肉,單一肌肉纖維上運動終板數目在增加,新芽實現囊泡周轉并對刺激性神經肌肉傳導發生反應;此后,新芽逐漸失去胞吐作用,并逐漸被清除,突觸功能恢復到原來的神經肌肉接頭。
肉毒毒素注射治療適用于由各種原因(如:腦卒中、顱腦外傷、腦癱、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引起的肌肉(骨骼肌、平滑肌)活動過度或間歇性痙攣、肌張力增高,影響正常功能甚至出現抽搐、震顫和畸形的病人。可對這些患者選擇相關肌肉進行注射,使局部肌肉松弛麻痹,達到改善功能,預防和治療畸形的作用。
康復醫學科使用肌肉電診斷儀進行引導,采用體表和體內雙重刺激模式,精準定位運動神經靶點,增加了注射的精確性和準確性,減少藥量的同時,進一步增加了療效。該技術在山西省尚屬空白。
體外沖擊波療法 —— 一種非侵入性的物理療法:
體外沖擊波療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利用沖擊波在不同物質中傳遞時的聲阻抗差產生強大的能量即可產生裂解硬化骨、刺激成骨細胞增殖分化,刺激微血管再生、促進骨生成、松解粘連等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ESWT已成為治療特定運動系統疾病的一種非侵入性的新療法。
體外沖擊波治療作用:
1、機械效應:引起組織細胞內運動,產生按摩作用,刺激細胞的彌散過程、新陳代謝,改善組織營養,提高再生功能。
2、熱效應:加強血液循環降低肌肉和結締組織張力緩解痙攣,降低神經興奮性,減輕疼痛。
3、空化效應:是沖擊波的獨有特性,該效應可以使受沖擊部位組織微循環加速,疏通閉塞的血管,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松解軟組織粘連起到治療作用。
適應癥:肩峰下滑囊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肩峰撞擊癥、內側/外側肱骨外上髁炎、橈骨莖突炎、扳機指、大轉子滑囊炎、彈晌髖、髕腱炎、髂脛束摩檫綜合癥、脛前疼痛綜合征、鵝足肌腱炎、跟腱炎、膝骨性關節炎、跟痛癥、肌筋膜疼痛點、足底筋膜炎、踝關節損傷、落枕、梨狀肌綜合征、觸發點、創面不愈合、治療痙攣及攣縮、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
優點:沖擊波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物理療法,治療時組織損傷小,患者花費少,體積小;操作簡便;副反應小、安全;無需麻醉、無需特殊定位;損傷輕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術療法;治療時間短,風險小,可在門診進行治療;無需特殊術后處理,且術后恢復快。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整形美容燒傷外科是山西省整形美容與修復重建外科的創始單位,山西省教育重點學科、山西省整形燒傷專業主任委員單位,山西省整形外科領域最早的碩士學位授予點。
整形外科是1955年伴隨山醫大一院成立而成立,其進步與醫院的發展息息相關,是山西省整形美容燒傷外科專業疑難、復雜手術的實施地和推廣地,整形外科自身水平的不斷提高又強有力地推動了山西省整形美容燒傷專業水平的進步和快速發展,成就了山西整形美容燒傷學科的輝煌。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和幾代整形外科人的艱辛努力,目前整形外科已經發展為集醫療,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擁有整形、美容、燒傷創瘍救治三個方面綜合治療實力的帶頭學科,是山西省較早確立的省重點建設學科、全國整形外科學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山西醫科大學整形外科教育的主要基地。
整形外科現有病床18張,年手術量保守統計2800余例,綜合水平居山西省整形專業最前沿,部分項目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整形外科在燒傷創傷救治、燒傷疤痕整形、先天畸形如唇腭裂、血管瘤、尿道下裂整形以及重瞼,眼袋、隆鼻、隆胸、吸脂、除皺美容等傳統醫學范疇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近年來,通過與北京整形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等國內知名醫院的廣泛學術交流,走出去、請進來,逐漸開展了游離皮瓣移植、超精細局部皮瓣轉移修復、顱頜面外科整復填充、全鼻、全耳、全乳房再造、深在褥瘡及重度糖尿病足的修復等多方面的治療工作,更引入手術聯動高倍顯微鏡、超聲多普勒探測儀、手術用擺動鋸、來復鋸、超聲吸脂機、微晶疤痕治療儀、高頻電離子治療儀、IPL復合彩光、QS調制激光、鉺激光、像素激光以及CO2激光磨削、RF射頻技術等先進整形美容大型設備,使科室始終領先時代潮流、立于不敗之地。這些新技術新設備的廣泛應用,標志著山醫大一院整形外科和山西整形美容燒傷治療的整體發展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整形外科非常注重人才梯隊建設,經過多年淘練,逐步形成德技并重、各有所長、實力雄厚、老中青層次豐富的專業醫師隊伍。全科現有醫師10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2人,學科創始人梁桂山教授是國內著名的整復外科專家;副教授、副主任醫師5人,碩士生導師4人;住院醫師3人;科室出任中華醫學會全國委員4人次,山西整形燒傷學會主任委員1人;山西整形美容醫師協會會長1人。護士11人,在科室濃厚的學術氣氛熏陶下,多次承辦及參與了國家、省內的護理學術會議,極大地增強了護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制度-護士長-護士”三維一體的護理體制,采用“溫馨護理”的模式,提出“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樹立了“以病患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全身心的投入到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服務中去。
在長期的臨床、教學、科研實踐中,整形外科確立了以“燒傷救治學、整復外科學、美容醫學”為一體的總體科研發展方向。近三年來,整形外科承擔省級科究項目5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1項,出版醫學專著3部,撰寫醫學論文100余篇。多次主辦華北地區及山西省整形美容燒傷專業學術會議,對山西的整形美容燒傷工作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研究方向:
(一)修復-整形治療領域
在燒(創)傷后疤痕、各種皮膚外傷,皮膚軟組織擴張術,耳、鼻、手指、陰莖、陰道和乳房等體表器官再造、顱頜面外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醫療特色,已經處于國內先進水平,不僅在特色優勢項目如疤痕整形、復雜皮瓣和皮片轉移修復、皮膚磨削、皮膚軟組織擴張、全耳全鼻再造等高精尖項目上獨樹一幟,而且在先天性疾病如小眼癥、唇腭裂、口畸形、多并指畸形、血管瘤、尿道下裂等疾病的整形方面,也一直穩居省內最前列。
(二)美容治療領域
美容手術是為追求美麗夢想的人們提供的優質、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整形外科是山西最早實施各項專業美容手術的正規權威機構,現不僅在傳統美容項目如全顏面部除皺術、個性化重瞼成形術、無痕下瞼袋切除術、隆鼻術、隆頦術、隆乳術及脂肪抽吸體形雕塑等手術上精益求精,近年來更緊跟專業的發展,增加了復雜精細的手術內容如鼻亞單位的微整形、游離皮瓣纖維移植再造鼻翼、超精細局部皮瓣轉移修復面部缺損、顱頜面外科整復填充、顴弓下頜角整復、全鼻、全耳、全乳房再造以及注射肉毒素和透明質酸美容等,并憑借深厚的醫學功底、精湛的操作技藝進行各種美容整形失敗病例的再修復。科室擁有深諳人體美學的一流專業手術、設計團隊,必能為患者奉獻錦上添花的效果。
(三)激光美容治療領域
科室擁有IPL復合彩光、QS調制激光、鉺激光、像素激光以及CO2激光磨削、RF射頻技術等先進整形美容大型設備,并配備多名高年資激光專業醫師,是省內設施齊全、技術雄厚的激光美容專科門診。近5年來,開展了多種皮膚色素性疾病如太田痣、胎記、雀斑、咖啡牛奶斑、外傷性色素、老年斑等,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瘤、鮮紅斑痣、毛細血管擴張、酒糟鼻、蜘蛛痣等的激光治療工作;同時,還為病患有效地祛除各種紋身,各種疣痣、疤痕、皺紋、痤瘡、妊娠紋等。特別是IPL光子嫩膚,為無數的愛美人士提供了嫩膚美白、除細紋、紅面、縮小毛孔、祛除色素斑的醫療服務,獲得極大的認可和好評;目前治療各種皮膚疾患近萬例,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國內激光治療皮膚疾病方面居先進地位。
(四)燒傷-創瘍治療領域
以危重燒傷,復合傷救治及并發癥防治和后期整復,美容整形,康復治療為臨床特色,涵蓋燒傷早期救治、后期整復、美容整形、功能康復、皮膚護理、心理治療等各個方面,在危重燒傷,復合傷及膿毒癥和MODS防治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深在褥瘡及重度糖尿病足的修復、毀損性組織缺損和難愈合性創面的修復,組織工程材料的應用,創面愈合及瘢痕防治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方面處于國內先進水平;燒創傷后的功能和心理康復處于省內領先水平。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創建于1958年,1959年開始設置病床,后設教研室,經過近半個多世紀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不斷發展壯大,在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山西省皮膚病專業醫療、科研及教學工作的中心,屬國家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為山西省首家皮膚專業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山醫大一院皮膚科人立足于“以醫療為基礎 以教學為中心 以科研為先導”的理念,誠摯地為廣大患者朋友服務。以雄厚的技術力量、合理的人才梯隊、先進的設備以及精湛的醫術,在社會上享有較高聲譽。
目前科室醫護人員共32人,其中主任醫師、教授8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2人,住院醫師5人,副主任技師1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6人,護士7人。科主任白莉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常委,山西省醫學會皮膚科分會主任委員、山西省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會長。科副主任郭書萍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青年委員,山西省醫學會皮膚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副會長、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
醫療上,他們把嚴格的質量管理視為發展的生命線,從提高人員職業素質入手,不斷加強業務訓練,在建立和實施嚴格的質量保證的基礎上不斷更新診斷技術和治療手段,該科門診設置有皮膚病理室、真菌檢查室、性病實驗室、光療室、激光室、處置室、過敏原檢測室,配備有彩色病理圖文報告系統、紅藍光治療儀、窄譜UVB光療儀、CO2激光治療儀、調Q開關755nm激光治療儀、艾拉光動力治療儀等。該科全年平均門診量居全省前列,病房為獨立病區,定編床位20張,主要收治各種危重和疑難的皮膚病患者。該科長期致力于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醫療服務,認真履行“關懷、服務”的宗旨,視服務質量為生命,診療準確率和治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深受患者好評。
教學上,該教研室承擔醫學系本碩班、醫療系、衛生系、法醫系、高職班及繼續教育學院的皮膚性病學專業的臨床教學工作。該教研室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目前有碩士生導師四位,已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70余人,參編多部皮膚性病學教材;近年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山西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成立于1999年,在全科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科室不斷發展壯大,并集醫、教、研于一體,在風濕病骨代謝、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等多項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科室有教授1人、副主任醫師3人、主治醫師1人,住院醫師2人,其中已獲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6人,有實驗室技術人員1人,主管護師3人、護師7人。從2001年起,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目前已有16名已通過論文答辯并授予碩士學位。
科室現有床位30張,年收住病人近700人,年門診人數約10000余人,科室實驗室已開展涉及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皮肌炎/肌炎、血管炎等相關檢測內容,目前已開展的檢測項目達30余項。實驗室檢測手段先進,不僅能較好服務于臨床,而且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從1957年建科以來,先后有武漢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等國內外知名耳鼻咽喉科教授與學術人才匯集于此,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我國老一輩耳鼻咽喉科知名專家李武功教授的領導下,首先在山西開展了全喉截除、鼓室成形術及鼻咽纖維血管瘤切除等手術。在國內較早開展變態反應研究工作,首家開設梅核氣門診,省內首先開展嗓音研究,是省內首批碩士研究生授予學科,始終引領著全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教研發展。
科室下設門診、病房、腫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臨床聽力中心及新生兒聽力篩查診治中心、鼻內鏡室、變態反應實驗室、臨床藥物實驗室。日門診量約270人,年住院手術1000余臺,科室目前共有醫生24人,護理人員35人,其中主任、副主任醫師12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0人,擁有醫學博士學位者10人,碩士學位者14人。在全省最早開展了鼻內鏡鼻腔鼻竇微創手術、耳顯微外科手術、鼾癥綜合治療、變應性鼻炎免疫治療、喉顯微外科手術、頭頸腫瘤的手術治療等常規項目;開展了嗓音醫學分析、經鼻視神經減壓、腦脊液鼻漏修補術、人工耳蝸植入、前顱底、側顱底手術、頭頸部罕見腫瘤的手術治療等代表學科發展水平的高難度手術。近十幾年來,科室圍繞喉癌三維切緣開展了系列臨床基礎研究,提出適形喉部分切除術的理論,提高了部分喉手術的比例,使更多的喉癌患者保留了喉功能,該項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病房與實驗室均具備國內外先進設備,配備高級技術人才,服務于患者,在臨床疑難重癥疾病的診治中發揮著主力作用。
學科先后成為省衛生廳首批醫學重點學科、省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教育部臨床醫學第二類特色專業、衛生部內鏡(耳鼻咽喉科)診療技術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耳鼻咽喉科)、國家精品課程、國家優秀教學團隊、國家青年文明號等,標志著學科整體邁入國家級先進行列。學科開拓創新,以科研、教學促發展,科室具有頭頸腫瘤基礎與臨床、鼻內鏡外科、變態反應與臨床及耳科學與聽力學等重點研究方向,已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科室承擔國際合作、國家與省級科研項目40余項,科研經費500余萬元。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雜志上發表論文398篇,被SCI、CA收錄29篇次,出版專著32部,教材26部;先后取得中華醫學科學二等獎1項,山西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6項,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學科帶頭人王斌全教授擔任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耳鼻咽喉科學》(八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副主編,第5版衛生部規劃教材《眼耳鼻喉口腔科學》教材主編。
一步一個腳印,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始終走在學科的最前沿。
康復醫學科具有五十余年的歷史,其前身為物理治療科(1957年~1985年),開展了以物理治療為主的綜合康復醫療工作;隨著國內外醫學事業的發展,1985年更名為康復醫學科,2002年完全過渡到康復醫學科,2007年成立康復病房,目前共有床位32張。科室具有獨立的門診和病房兩大區域,共有1300平方米,其中病區功能訓練廳面積400多平米,是山西省內規模最大和開展項目最齊全的綜合性三甲醫院康復專科之一。
康復醫學科開展的工作包括傳統物理治療:蠟療、超短波、微波、短波、直流電藥物導入治療、直流電水槽浴、電腦中頻、電腦超聲波、紫外線、冷光紫外線、頸椎、腰椎牽引、按摩等。新型物理治療方法:磁療、干擾電、大功率微波、短波、電子生物反饋、腦循環、肢體氣壓治療、偏振光、中藥蒸氣浴、吞咽肌電、放散狀體外沖擊波治療儀等。傳統的針灸、按摩應用現代基于神經生理學原理而設計的運動療法如:Bobath療法、Brunnstrom療法、Rood療法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簡稱PNF)及運動再學習;應用基于生物力學原理而設計的運動療法如:關節松動術、美國thera-band漸進式訓練技能、挪威Neurac S-E-T懸吊訓練技術,利用重力調整整體生物力學及生理學機能的原理,通過振動、閉鏈運動、不穩定平面訓練原則激活神經肌肉的功能,治療頸、腰痛,肩、肘、髖、膝、踝關節疾病及腦卒中、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患。Tecnobody動靜態平衡評估訓練系統:能準確、系統地評估及訓練患者動、靜態平衡及本體感覺功能,應用于神經系統與骨關節系統疾病的平衡及本體感覺功能障礙患者。MRS-FS下蹲肌群運動控制系統:適用于腦卒中患者早期恢復下肢功能運動訓練,骨科髖、膝、踝關節術前術后、運動損傷安全地早期下肢力量訓練。
還開展了面肌痙攣、腦損傷肌痙攣病人肉毒毒素注射,髖、膝、踝、肩、肘關節腔玻璃酸鈉注射技術等藥物注射;言語、吞咽、認知功能障礙康復訓練;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控制系統訓練;中樞、周圍神經損傷生物反饋系統訓練。其開展的神經系統疾病康復、脊髓損傷康復、骨關節疾病康復、運動創傷康復、老年病康復、心肺康復、疼痛康復等亞專業康復,是省內開展康復專業最全面的醫學專科。
康復醫學科人員結構合理,擁有一批高素質、技術過硬、服務熱情的專業技術隊伍。科室設備多為進口設備,為做到科學、高效、趣味康復提供了硬件保障。全體醫務人員按照先進的現代康復治療模式、國際治療新概念,把康復醫師、護士、治療技師的工作密切配合起來,對每位病人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治療,盡最大努力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恢復機體功能。
肌肉電診斷儀定位引導下痙攣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新技術:
長期以來,腦、脊髓損傷等疾病所導致的肌肉痙攣對患者的功能造成重要影響。目前,對痙攣肌肉的治療常用藥物是口服制劑巴氯芬、替扎尼定和苯二氮卓類,這些藥物副作用大、療效不顯著,而單純的運動療法又難以使患者實現較理想的功能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A型肉毒毒素是近年來國外廣泛用于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首選藥物,是由厭氧的肉毒梭菌產生的一種細菌外毒素,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其藥理作用是:肉毒毒素由吸收部位進入體液最后到達周圍膽堿能神經末梢的突出前膜,并在此發生特異性結合,通過胞吞作用進入胞液,抑制膽堿能神經末梢釋放含有乙酰膽堿的囊泡過程,從而抑制乙酰膽堿的釋放,使神經肌肉接頭的功能受阻。隨著時間延長,神經軸突的末梢部分和鄰近的郎飛結開始發芽,并深入肌肉,單一肌肉纖維上運動終板數目在增加,新芽實現囊泡周轉并對刺激性神經肌肉傳導發生反應;此后,新芽逐漸失去胞吐作用,并逐漸被清除,突觸功能恢復到原來的神經肌肉接頭。
肉毒毒素注射治療適用于由各種原因(如:腦卒中、顱腦外傷、腦癱、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引起的肌肉(骨骼肌、平滑肌)活動過度或間歇性痙攣、肌張力增高,影響正常功能甚至出現抽搐、震顫和畸形的病人。可對這些患者選擇相關肌肉進行注射,使局部肌肉松弛麻痹,達到改善功能,預防和治療畸形的作用。
康復醫學科使用肌肉電診斷儀進行引導,采用體表和體內雙重刺激模式,精準定位運動神經靶點,增加了注射的精確性和準確性,減少藥量的同時,進一步增加了療效。該技術在山西省尚屬空白。
體外沖擊波療法 —— 一種非侵入性的物理療法:
體外沖擊波療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利用沖擊波在不同物質中傳遞時的聲阻抗差產生強大的能量即可產生裂解硬化骨、刺激成骨細胞增殖分化,刺激微血管再生、促進骨生成、松解粘連等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ESWT已成為治療特定運動系統疾病的一種非侵入性的新療法。
體外沖擊波治療作用:
1、機械效應:引起組織細胞內運動,產生按摩作用,刺激細胞的彌散過程、新陳代謝,改善組織營養,提高再生功能。
2、熱效應:加強血液循環降低肌肉和結締組織張力緩解痙攣,降低神經興奮性,減輕疼痛。
3、空化效應:是沖擊波的獨有特性,該效應可以使受沖擊部位組織微循環加速,疏通閉塞的血管,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松解軟組織粘連起到治療作用。
適應癥:肩峰下滑囊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肩峰撞擊癥、內側/外側肱骨外上髁炎、橈骨莖突炎、扳機指、大轉子滑囊炎、彈晌髖、髕腱炎、髂脛束摩檫綜合癥、脛前疼痛綜合征、鵝足肌腱炎、跟腱炎、膝骨性關節炎、跟痛癥、肌筋膜疼痛點、足底筋膜炎、踝關節損傷、落枕、梨狀肌綜合征、觸發點、創面不愈合、治療痙攣及攣縮、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
優點:沖擊波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物理療法,治療時組織損傷小,患者花費少,體積小;操作簡便;副反應小、安全;無需麻醉、無需特殊定位;損傷輕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術療法;治療時間短,風險小,可在門診進行治療;無需特殊術后處理,且術后恢復快。
腫瘤科全面承擔腫瘤疾病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具有國內一流診療條件,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治療需求,科室現有醫師14人,碩士以上學歷者占85%,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人,病房位于2號住院樓3層,開設床位70張。
腫瘤科除開設獨立的病房和門診外,還建立了腫瘤隨訪室、腫瘤射頻熱療室,且正在籌建微波消融室及超聲聚焦刀治療室。開創了以腫瘤化療及微創治療為主體的綜合內科治療體系。
腫瘤科主要負責各種惡性腫瘤的診斷和內科治療,包括:肺癌、胃癌、肝癌、大腸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宮頸癌、胰腺癌、膀胱癌、腎癌、前列腺癌等的術前新輔助及術后化療,以及各種晚期惡性腫瘤病人的對癥、支持、姑息治療以及中醫中藥治療。
腫瘤科先后選派多名醫師,護士到北京多家知名腫瘤醫院或者科室進修學習,病建立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關系。且不斷引進新技術,先后開展了化療泵、連續輸注化療、持續胸腹腔引流及腔內化療,達到減毒增效目的;開展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如易瑞沙、赫賽汀、愛必妥、索坦等藥物的臨床應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國內先進設備--射頻腫瘤深部熱療機針對腫瘤實施熱療的技術,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療法之后的第五大療法,為腫瘤的質量增添了嶄新的有效治療手段。并率先在我院開展了外周靜脈置管術(PICC),已完成數百例病人的治療,技術成熟可靠,大大減少了以往病人靜脈給藥需要發福穿刺的痛苦,也確保了化療藥物使用安全。
腫瘤科擔負著山西醫科大學本科及本碩醫學生腫瘤內科的教學任務,并于2006年積聚全科醫師的臨床及教學經驗,撰寫了腫瘤專科論著《腫瘤學概論》,被山西醫科大學等國內知名醫學高等院校指定為本科,本碩教材。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從1957年建科以來,先后有武漢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等國內外知名耳鼻咽喉科教授與學術人才匯集于此,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我國老一輩耳鼻咽喉科知名專家李武功教授的領導下,首先在山西開展了全喉截除、鼓室成形術及鼻咽纖維血管瘤切除等手術。在國內較早開展變態反應研究工作,首家開設梅核氣門診,省內首先開展嗓音研究,是省內首批碩士研究生授予學科,始終引領著全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教研發展。
科室下設門診、病房、腫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臨床聽力中心及新生兒聽力篩查診治中心、鼻內鏡室、變態反應實驗室、臨床藥物實驗室。日門診量約270人,年住院手術1000余臺,科室目前共有醫生24人,護理人員35人,其中主任、副主任醫師12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0人,擁有醫學博士學位者10人,碩士學位者14人。在全省最早開展了鼻內鏡鼻腔鼻竇微創手術、耳顯微外科手術、鼾癥綜合治療、變應性鼻炎免疫治療、喉顯微外科手術、頭頸腫瘤的手術治療等常規項目;開展了嗓音醫學分析、經鼻視神經減壓、腦脊液鼻漏修補術、人工耳蝸植入、前顱底、側顱底手術、頭頸部罕見腫瘤的手術治療等代表學科發展水平的高難度手術。近十幾年來,科室圍繞喉癌三維切緣開展了系列臨床基礎研究,提出適形喉部分切除術的理論,提高了部分喉手術的比例,使更多的喉癌患者保留了喉功能,該項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病房與實驗室均具備國內外先進設備,配備高級技術人才,服務于患者,在臨床疑難重癥疾病的診治中發揮著主力作用。
學科先后成為省衛生廳首批醫學重點學科、省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教育部臨床醫學第二類特色專業、衛生部內鏡(耳鼻咽喉科)診療技術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耳鼻咽喉科)、國家精品課程、國家優秀教學團隊、國家青年文明號等,標志著學科整體邁入國家級先進行列。學科開拓創新,以科研、教學促發展,科室具有頭頸腫瘤基礎與臨床、鼻內鏡外科、變態反應與臨床及耳科學與聽力學等重點研究方向,已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科室承擔國際合作、國家與省級科研項目40余項,科研經費500余萬元。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雜志上發表論文398篇,被SCI、CA收錄29篇次,出版專著32部,教材26部;先后取得中華醫學科學二等獎1項,山西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6項,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學科帶頭人王斌全教授擔任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耳鼻咽喉科學》(八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副主編,第5版衛生部規劃教材《眼耳鼻喉口腔科學》教材主編。
一步一個腳印,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始終走在學科的最前沿。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從1957年建科以來,先后有武漢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等國內外知名耳鼻咽喉科教授與學術人才匯集于此,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我國老一輩耳鼻咽喉科知名專家李武功教授的領導下,首先在山西開展了全喉截除、鼓室成形術及鼻咽纖維血管瘤切除等手術。在國內較早開展變態反應研究工作,首家開設梅核氣門診,省內首先開展嗓音研究,是省內首批碩士研究生授予學科,始終引領著全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教研發展。
科室下設門診、病房、腫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臨床聽力中心及新生兒聽力篩查診治中心、鼻內鏡室、變態反應實驗室、臨床藥物實驗室。日門診量約270人,年住院手術1000余臺,科室目前共有醫生24人,護理人員35人,其中主任、副主任醫師12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0人,擁有醫學博士學位者10人,碩士學位者14人。在全省最早開展了鼻內鏡鼻腔鼻竇微創手術、耳顯微外科手術、鼾癥綜合治療、變應性鼻炎免疫治療、喉顯微外科手術、頭頸腫瘤的手術治療等常規項目;開展了嗓音醫學分析、經鼻視神經減壓、腦脊液鼻漏修補術、人工耳蝸植入、前顱底、側顱底手術、頭頸部罕見腫瘤的手術治療等代表學科發展水平的高難度手術。近十幾年來,科室圍繞喉癌三維切緣開展了系列臨床基礎研究,提出適形喉部分切除術的理論,提高了部分喉手術的比例,使更多的喉癌患者保留了喉功能,該項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病房與實驗室均具備國內外先進設備,配備高級技術人才,服務于患者,在臨床疑難重癥疾病的診治中發揮著主力作用。
學科先后成為省衛生廳首批醫學重點學科、省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教育部臨床醫學第二類特色專業、衛生部內鏡(耳鼻咽喉科)診療技術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耳鼻咽喉科)、國家精品課程、國家優秀教學團隊、國家青年文明號等,標志著學科整體邁入國家級先進行列。學科開拓創新,以科研、教學促發展,科室具有頭頸腫瘤基礎與臨床、鼻內鏡外科、變態反應與臨床及耳科學與聽力學等重點研究方向,已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科室承擔國際合作、國家與省級科研項目40余項,科研經費500余萬元。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雜志上發表論文398篇,被SCI、CA收錄29篇次,出版專著32部,教材26部;先后取得中華醫學科學二等獎1項,山西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6項,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學科帶頭人王斌全教授擔任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耳鼻咽喉科學》(八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副主編,第5版衛生部規劃教材《眼耳鼻喉口腔科學》教材主編。
一步一個腳印,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始終走在學科的最前沿。
康復醫學科具有五十余年的歷史,其前身為物理治療科(1957年~1985年),開展了以物理治療為主的綜合康復醫療工作;隨著國內外醫學事業的發展,1985年更名為康復醫學科,2002年完全過渡到康復醫學科,2007年成立康復病房,目前共有床位32張。科室具有獨立的門診和病房兩大區域,共有1300平方米,其中病區功能訓練廳面積400多平米,是山西省內規模最大和開展項目最齊全的綜合性三甲醫院康復專科之一。
康復醫學科開展的工作包括傳統物理治療:蠟療、超短波、微波、短波、直流電藥物導入治療、直流電水槽浴、電腦中頻、電腦超聲波、紫外線、冷光紫外線、頸椎、腰椎牽引、按摩等。新型物理治療方法:磁療、干擾電、大功率微波、短波、電子生物反饋、腦循環、肢體氣壓治療、偏振光、中藥蒸氣浴、吞咽肌電、放散狀體外沖擊波治療儀等。傳統的針灸、按摩應用現代基于神經生理學原理而設計的運動療法如:Bobath療法、Brunnstrom療法、Rood療法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簡稱PNF)及運動再學習;應用基于生物力學原理而設計的運動療法如:關節松動術、美國thera-band漸進式訓練技能、挪威Neurac S-E-T懸吊訓練技術,利用重力調整整體生物力學及生理學機能的原理,通過振動、閉鏈運動、不穩定平面訓練原則激活神經肌肉的功能,治療頸、腰痛,肩、肘、髖、膝、踝關節疾病及腦卒中、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患。Tecnobody動靜態平衡評估訓練系統:能準確、系統地評估及訓練患者動、靜態平衡及本體感覺功能,應用于神經系統與骨關節系統疾病的平衡及本體感覺功能障礙患者。MRS-FS下蹲肌群運動控制系統:適用于腦卒中患者早期恢復下肢功能運動訓練,骨科髖、膝、踝關節術前術后、運動損傷安全地早期下肢力量訓練。
還開展了面肌痙攣、腦損傷肌痙攣病人肉毒毒素注射,髖、膝、踝、肩、肘關節腔玻璃酸鈉注射技術等藥物注射;言語、吞咽、認知功能障礙康復訓練;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控制系統訓練;中樞、周圍神經損傷生物反饋系統訓練。其開展的神經系統疾病康復、脊髓損傷康復、骨關節疾病康復、運動創傷康復、老年病康復、心肺康復、疼痛康復等亞專業康復,是省內開展康復專業最全面的醫學專科。
康復醫學科人員結構合理,擁有一批高素質、技術過硬、服務熱情的專業技術隊伍。科室設備多為進口設備,為做到科學、高效、趣味康復提供了硬件保障。全體醫務人員按照先進的現代康復治療模式、國際治療新概念,把康復醫師、護士、治療技師的工作密切配合起來,對每位病人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治療,盡最大努力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恢復機體功能。
肌肉電診斷儀定位引導下痙攣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新技術:
長期以來,腦、脊髓損傷等疾病所導致的肌肉痙攣對患者的功能造成重要影響。目前,對痙攣肌肉的治療常用藥物是口服制劑巴氯芬、替扎尼定和苯二氮卓類,這些藥物副作用大、療效不顯著,而單純的運動療法又難以使患者實現較理想的功能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A型肉毒毒素是近年來國外廣泛用于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首選藥物,是由厭氧的肉毒梭菌產生的一種細菌外毒素,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其藥理作用是:肉毒毒素由吸收部位進入體液最后到達周圍膽堿能神經末梢的突出前膜,并在此發生特異性結合,通過胞吞作用進入胞液,抑制膽堿能神經末梢釋放含有乙酰膽堿的囊泡過程,從而抑制乙酰膽堿的釋放,使神經肌肉接頭的功能受阻。隨著時間延長,神經軸突的末梢部分和鄰近的郎飛結開始發芽,并深入肌肉,單一肌肉纖維上運動終板數目在增加,新芽實現囊泡周轉并對刺激性神經肌肉傳導發生反應;此后,新芽逐漸失去胞吐作用,并逐漸被清除,突觸功能恢復到原來的神經肌肉接頭。
肉毒毒素注射治療適用于由各種原因(如:腦卒中、顱腦外傷、腦癱、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引起的肌肉(骨骼肌、平滑肌)活動過度或間歇性痙攣、肌張力增高,影響正常功能甚至出現抽搐、震顫和畸形的病人。可對這些患者選擇相關肌肉進行注射,使局部肌肉松弛麻痹,達到改善功能,預防和治療畸形的作用。
康復醫學科使用肌肉電診斷儀進行引導,采用體表和體內雙重刺激模式,精準定位運動神經靶點,增加了注射的精確性和準確性,減少藥量的同時,進一步增加了療效。該技術在山西省尚屬空白。
體外沖擊波療法 —— 一種非侵入性的物理療法:
體外沖擊波療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利用沖擊波在不同物質中傳遞時的聲阻抗差產生強大的能量即可產生裂解硬化骨、刺激成骨細胞增殖分化,刺激微血管再生、促進骨生成、松解粘連等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ESWT已成為治療特定運動系統疾病的一種非侵入性的新療法。
體外沖擊波治療作用:
1、機械效應:引起組織細胞內運動,產生按摩作用,刺激細胞的彌散過程、新陳代謝,改善組織營養,提高再生功能。
2、熱效應:加強血液循環降低肌肉和結締組織張力緩解痙攣,降低神經興奮性,減輕疼痛。
3、空化效應:是沖擊波的獨有特性,該效應可以使受沖擊部位組織微循環加速,疏通閉塞的血管,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松解軟組織粘連起到治療作用。
適應癥:肩峰下滑囊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肩峰撞擊癥、內側/外側肱骨外上髁炎、橈骨莖突炎、扳機指、大轉子滑囊炎、彈晌髖、髕腱炎、髂脛束摩檫綜合癥、脛前疼痛綜合征、鵝足肌腱炎、跟腱炎、膝骨性關節炎、跟痛癥、肌筋膜疼痛點、足底筋膜炎、踝關節損傷、落枕、梨狀肌綜合征、觸發點、創面不愈合、治療痙攣及攣縮、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
優點:沖擊波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物理療法,治療時組織損傷小,患者花費少,體積小;操作簡便;副反應小、安全;無需麻醉、無需特殊定位;損傷輕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術療法;治療時間短,風險小,可在門診進行治療;無需特殊術后處理,且術后恢復快。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男科的相關介紹暫時空缺,我們正在拼命完善當中。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口腔科始建于1962年,現為山西省口腔醫學重點學科。近年來,口腔科在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焦艷軍主任帶領下,培育出了一支梯隊結構合理、綜合實力較強的口腔醫學技術團隊,建成了一個涵蓋10個口腔二級學科和2個病區的綜合口腔醫療中心。現全科有醫護人員57人,醫師26人,護士24人,技師7人;其中主任醫師7人,副主任醫師11人,碩士生導師12人;有博士學位者3人,碩士學位者2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1人,擔任國家級口腔學術委員會職務6人,擔任省級口腔學術團體副主任委員以上職務10人。科室開設床位31張,分兩個病區,門診開設了口腔全部二級學科。年門診人次兩萬余人,出院病人達千人以上,醫療數質量均處全省領先水平。
口腔頜面外科:開展正頜外科,口腔頜面惡性腫瘤切除血管吻合游離組織瓣修復,口腔頜面部創傷、重度感染的治療,涎腺疾病的診治、唇腭裂的序列治療。科室擁有一支技術實力精湛的口腔種植團隊,率先開展了即刻種植即刻負重、前牙區美學種植、復雜植骨技術、All-on-4無牙頜種植即刻修復等技術,開展復雜根管治療,引進國際瓷納米充填材料進行前牙美學修復,GBR和膜齦等各種牙周手術。口腔修復科:開展牙種植修復及即刻冠修復技術,全瓷冠修復及CAD/CAM系統制作技術。口腔正畸科:開展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呼吸暫停綜合征的口腔矯治治療。技工加工中心:可高質量的加工各種活動、固定義齒、種植義齒及各種贗附體。口腔科依靠人才技術優勢,積極開展口腔醫學研究,近五年,承擔國家自然基金1項,省級科研課題23項,獲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發表SCI論文10篇,EI論文一篇,國家級論文118篇,主編和參編專著6部,在科研方面始終保持山西省同級醫院領先水平。
骨科專業創建1958于年,1985年正式成立骨科,建科40余年,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骨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是山西醫科大學重點學科,共有教授、主任醫師9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3名。醫師中已取得博士學位3名,在讀博士2名,碩士學位8人,我科設有兩個病區68張床位,治療范圍涵蓋骨科領域的各種疾病。70年代末開始,在韓西城教授的帶領下率先開展顯微外科技術,包括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技術、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技術、神經缺損修復技術等,在顯微外科方敏共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理論二等獎1項,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其中“吻合血管足趾再造拇指、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臨床應用”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基礎研究的“自體靜脈移植橋接周圍神經失損的實驗研究”、“自體橫紋肌移植橋接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非生物橋接周圍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受衛生廳委托每年舉辦一屆骨科學習班,已為我省培養骨科專業人員450余人。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1999年骨科進行了專業分組,包括創傷康復專業、脊柱骨病專業、關節疾病專業和顯微手外科專業。九十年代以來,骨科引進美國史賽克公司的關節鏡大型儀器和人工關節置換器械,美國科以人公司的鈥激光治療等設備。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在繼承原有業績的基礎上,新開展的項目有輕皮穿刺鈥激光椎間盤摘除術、人工膝、髖關節置換術、TFC椎間融合術、髖部骨折DHS、帶鎖髓內釘、Gammar釘內固定術、脊柱骨折AF、Steffee、Dick釘內固定術,椎體前路Denada內固定術、頸椎病前路盤摘除術、頸椎病后路單、雙開門減壓術、復雜骨盆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腫瘤區段切除同各異體骨移植術、臂叢神經損傷修復重建術、關節鏡檢查用于診斷治療關節疾病等。
在保證醫療教學的基礎上,大力開展科研工作,自95年以來,骨科在中華級雜志上發表論文42篇、外文雜志上發表論文14篇、省級雜志上發表論文16篇,編寫專著和參與編寫專著5部,其中2部已出版,另3部已定稿。科研鑒定9項、科技進步獎11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目前仍承擔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
骨科技術力量雄厚,并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負的優秀專家學者,曾多人、多次獲得各種榮譽。韓西城教授被我院聘終身教授,劉強院工2000年被評為“全國百多先進醫務工作者”,韓樹蜂副教授榮獲省衛生廳“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全體骨科員工團結進取,為爭創博士點而努力奮斗。
近二十年來,我科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主篇及參編專著30部,獲省科研獎勵18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目前仍承擔各種科研項目21項。
康復醫學科具有五十余年的歷史,其前身為物理治療科(1957年~1985年),開展了以物理治療為主的綜合康復醫療工作;隨著國內外醫學事業的發展,1985年更名為康復醫學科,2002年完全過渡到康復醫學科,2007年成立康復病房,目前共有床位32張。科室具有獨立的門診和病房兩大區域,共有1300平方米,其中病區功能訓練廳面積400多平米,是山西省內規模最大和開展項目最齊全的綜合性三甲醫院康復專科之一。
康復醫學科開展的工作包括傳統物理治療:蠟療、超短波、微波、短波、直流電藥物導入治療、直流電水槽浴、電腦中頻、電腦超聲波、紫外線、冷光紫外線、頸椎、腰椎牽引、按摩等。新型物理治療方法:磁療、干擾電、大功率微波、短波、電子生物反饋、腦循環、肢體氣壓治療、偏振光、中藥蒸氣浴、吞咽肌電、放散狀體外沖擊波治療儀等。傳統的針灸、按摩應用現代基于神經生理學原理而設計的運動療法如:Bobath療法、Brunnstrom療法、Rood療法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簡稱PNF)及運動再學習;應用基于生物力學原理而設計的運動療法如:關節松動術、美國thera-band漸進式訓練技能、挪威Neurac S-E-T懸吊訓練技術,利用重力調整整體生物力學及生理學機能的原理,通過振動、閉鏈運動、不穩定平面訓練原則激活神經肌肉的功能,治療頸、腰痛,肩、肘、髖、膝、踝關節疾病及腦卒中、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疾患。Tecnobody動靜態平衡評估訓練系統:能準確、系統地評估及訓練患者動、靜態平衡及本體感覺功能,應用于神經系統與骨關節系統疾病的平衡及本體感覺功能障礙患者。MRS-FS下蹲肌群運動控制系統:適用于腦卒中患者早期恢復下肢功能運動訓練,骨科髖、膝、踝關節術前術后、運動損傷安全地早期下肢力量訓練。
還開展了面肌痙攣、腦損傷肌痙攣病人肉毒毒素注射,髖、膝、踝、肩、肘關節腔玻璃酸鈉注射技術等藥物注射;言語、吞咽、認知功能障礙康復訓練;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控制系統訓練;中樞、周圍神經損傷生物反饋系統訓練。其開展的神經系統疾病康復、脊髓損傷康復、骨關節疾病康復、運動創傷康復、老年病康復、心肺康復、疼痛康復等亞專業康復,是省內開展康復專業最全面的醫學專科。
康復醫學科人員結構合理,擁有一批高素質、技術過硬、服務熱情的專業技術隊伍。科室設備多為進口設備,為做到科學、高效、趣味康復提供了硬件保障。全體醫務人員按照先進的現代康復治療模式、國際治療新概念,把康復醫師、護士、治療技師的工作密切配合起來,對每位病人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治療,盡最大努力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恢復機體功能。
肌肉電診斷儀定位引導下痙攣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新技術:
長期以來,腦、脊髓損傷等疾病所導致的肌肉痙攣對患者的功能造成重要影響。目前,對痙攣肌肉的治療常用藥物是口服制劑巴氯芬、替扎尼定和苯二氮卓類,這些藥物副作用大、療效不顯著,而單純的運動療法又難以使患者實現較理想的功能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A型肉毒毒素是近年來國外廣泛用于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首選藥物,是由厭氧的肉毒梭菌產生的一種細菌外毒素,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其藥理作用是:肉毒毒素由吸收部位進入體液最后到達周圍膽堿能神經末梢的突出前膜,并在此發生特異性結合,通過胞吞作用進入胞液,抑制膽堿能神經末梢釋放含有乙酰膽堿的囊泡過程,從而抑制乙酰膽堿的釋放,使神經肌肉接頭的功能受阻。隨著時間延長,神經軸突的末梢部分和鄰近的郎飛結開始發芽,并深入肌肉,單一肌肉纖維上運動終板數目在增加,新芽實現囊泡周轉并對刺激性神經肌肉傳導發生反應;此后,新芽逐漸失去胞吐作用,并逐漸被清除,突觸功能恢復到原來的神經肌肉接頭。
肉毒毒素注射治療適用于由各種原因(如:腦卒中、顱腦外傷、腦癱、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引起的肌肉(骨骼肌、平滑肌)活動過度或間歇性痙攣、肌張力增高,影響正常功能甚至出現抽搐、震顫和畸形的病人。可對這些患者選擇相關肌肉進行注射,使局部肌肉松弛麻痹,達到改善功能,預防和治療畸形的作用。
康復醫學科使用肌肉電診斷儀進行引導,采用體表和體內雙重刺激模式,精準定位運動神經靶點,增加了注射的精確性和準確性,減少藥量的同時,進一步增加了療效。該技術在山西省尚屬空白。
體外沖擊波療法 —— 一種非侵入性的物理療法:
體外沖擊波療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利用沖擊波在不同物質中傳遞時的聲阻抗差產生強大的能量即可產生裂解硬化骨、刺激成骨細胞增殖分化,刺激微血管再生、促進骨生成、松解粘連等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ESWT已成為治療特定運動系統疾病的一種非侵入性的新療法。
體外沖擊波治療作用:
1、機械效應:引起組織細胞內運動,產生按摩作用,刺激細胞的彌散過程、新陳代謝,改善組織營養,提高再生功能。
2、熱效應:加強血液循環降低肌肉和結締組織張力緩解痙攣,降低神經興奮性,減輕疼痛。
3、空化效應:是沖擊波的獨有特性,該效應可以使受沖擊部位組織微循環加速,疏通閉塞的血管,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松解軟組織粘連起到治療作用。
適應癥:肩峰下滑囊炎、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鈣化性肌腱炎、肩峰撞擊癥、內側/外側肱骨外上髁炎、橈骨莖突炎、扳機指、大轉子滑囊炎、彈晌髖、髕腱炎、髂脛束摩檫綜合癥、脛前疼痛綜合征、鵝足肌腱炎、跟腱炎、膝骨性關節炎、跟痛癥、肌筋膜疼痛點、足底筋膜炎、踝關節損傷、落枕、梨狀肌綜合征、觸發點、創面不愈合、治療痙攣及攣縮、骨折不愈合/延遲愈合、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
優點:沖擊波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物理療法,治療時組織損傷小,患者花費少,體積小;操作簡便;副反應小、安全;無需麻醉、無需特殊定位;損傷輕微,可替代某些外科手術療法;治療時間短,風險小,可在門診進行治療;無需特殊術后處理,且術后恢復快。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創建于1957年,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經該省幾代兒科專家教授和所有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發展成為目前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兒內、兒外科室,全科在編醫師16人,聘用醫師2人,其中主任醫師(教授)4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3人、主治醫師1人,住院醫師7人,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15人,醫師隊伍老、中、青相結合,高、中、初級職稱相匹配,是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相結合,團結協作的團隊。
該科是1978年首批的碩士學位授予點,目前有碩士生導師5人,近5年已經培養碩士研究生40余人,在讀研究生20余人。
該科設有小兒內科及小兒外科。兒內科設有門診和住院病房。門診實行24小時值班,方便急診就醫,重癥患兒及時搶救,急診患兒隨到隨看。兒科門診均為專家門診,全部由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應診,同時還開設了有特色的專家門診,如新生兒、小兒哮喘、小兒腎臟病、小兒遺傳性疾病、小兒營養性疾病等方面的專家門診,努力滿足不同病人的就診需求,受到一致好評。住院病房共有36張床位開設,分新生兒循環內分泌組、神經血液組和腎臟風濕免疫組3個專業組,每個專業組都由專業的主任醫師業務把關,實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同時還設一位“病區大組長”,遇有疑難診治問題及時請病區大組長會診,科室及時組織疑難病例大討論,并每周組織1次業務學習。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開設了兒童搶救室,配置了高頻吸氧儀、多功能監護儀,新生兒暖箱、經皮測膽儀、光療箱,大大提高了危重病兒的搶救成功率,搶救了不計其數的危重病兒和危重新生兒。
小兒外科也設有門診及住院病房,開設床位8張,主要收治小兒外科常見病及多發病(側重小兒普外科疾病)。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創建于原神經精神科,1990年獨立建科,2011年被評為山西醫科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12年被評為山西省醫學重點學科,2016年被評為山西省臨床醫學重點專科。經過多年發展,該學科在精神病學網絡排名中連續兩年位列華北五省市第四,連續三年全國排名提名。
目前,該科是國家藥物臨床研究基地、山西省精神衛生專業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專科護士培訓基地。此外,也是山西省心理衛生協會、山西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專業委員會、山西省衛生廳精神衛生醫療質量控制部、山西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山西省護理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和山西省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等學術團體的掛靠單位。
該科現有工作人員81人,包括醫師22人、心理治療師25人,其中高級職稱26人,博導2人、碩導1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5人。
該科設置五個亞專科:心境障礙、心身疾病、老年精神心理(認知障礙-睡眠障礙中心)、兒童精神心理和臨床心理。收治患者來自山西、河北、河南、內蒙等臨近省市,年平均門診量近40000人次,住院患者1500人次。臨床設置:(1)門診:開設專家門診5個、專病門診3個、以及疑難、普通、方便和隨訪等門診。(2)住院:可利用床位100張,分為心境障礙、心身疾病、兒童、老年和成癮5個病區。(3)神經生物學檢查治療中心:設置腦電圖室、腦誘發電位室、多導睡眠監測室、重復經顱磁刺激室以及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室。(4)心理測量和評估中心:設置自評室、他評室及神經心理測量室。(5)心理咨詢治療中心:設置個體治療室、家庭治療室、集體治療室、催眠治療室及沙盤治療室。
該科三個研究方向在國內具有影響力:心境障礙基礎和臨床、精神障礙的規范化診治與臨床路徑、精神分裂癥早期識別和診療相關生物標記物篩選。近十年,先后承擔60余項課題,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及973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0余項;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4項;發表國家級以上論文400余篇,其中SCI收錄近70篇。
腫瘤科全面承擔腫瘤疾病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具有國內一流診療條件,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治療需求,科室現有醫師14人,碩士以上學歷者占85%,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人,病房位于2號住院樓3層,開設床位70張。
腫瘤科除開設獨立的病房和門診外,還建立了腫瘤隨訪室、腫瘤射頻熱療室,且正在籌建微波消融室及超聲聚焦刀治療室。開創了以腫瘤化療及微創治療為主體的綜合內科治療體系。
腫瘤科主要負責各種惡性腫瘤的診斷和內科治療,包括:肺癌、胃癌、肝癌、大腸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宮頸癌、胰腺癌、膀胱癌、腎癌、前列腺癌等的術前新輔助及術后化療,以及各種晚期惡性腫瘤病人的對癥、支持、姑息治療以及中醫中藥治療。
腫瘤科先后選派多名醫師,護士到北京多家知名腫瘤醫院或者科室進修學習,病建立了良好的技術合作關系。且不斷引進新技術,先后開展了化療泵、連續輸注化療、持續胸腹腔引流及腔內化療,達到減毒增效目的;開展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如易瑞沙、赫賽汀、愛必妥、索坦等藥物的臨床應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國內先進設備--射頻腫瘤深部熱療機針對腫瘤實施熱療的技術,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療法之后的第五大療法,為腫瘤的質量增添了嶄新的有效治療手段。并率先在我院開展了外周靜脈置管術(PICC),已完成數百例病人的治療,技術成熟可靠,大大減少了以往病人靜脈給藥需要發福穿刺的痛苦,也確保了化療藥物使用安全。
腫瘤科擔負著山西醫科大學本科及本碩醫學生腫瘤內科的教學任務,并于2006年積聚全科醫師的臨床及教學經驗,撰寫了腫瘤專科論著《腫瘤學概論》,被山西醫科大學等國內知名醫學高等院校指定為本科,本碩教材。
服務人次 0
好評率(%)--
擅長:高血壓、高脂血癥、心血管疾病、冠心病
服務人次 0
好評率(%)--
擅長:兒科,婦科,產科
服務人次 0
好評率(%)--
擅長: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
服務人次 0
好評率(%)--
擅長:高血壓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心源性休克、心臟猝死
查看更多心血管內科信息>>